6月27日,泰安市泰开集团GIL项目建设现场,吊车挥臂,机器轰鸣,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厂房主体结构和外围安装施工均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预计7月竣工验收,8月正式投产,能比计划工期提前50多天。”项目经理许宝波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年产气体绝缘输电母线(简称“GIL”)可达100公里,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一天也耽误不得,订单都等着呢!”许宝波从早到晚都“泡”在工地上,盯着项目推进。尽管项目还未投产,但已揽获了1亿多元的订单,其中尼日利亚客户早早就把4000万元定金打到了公司账上。
GIL是一种采用气体绝缘的新型电力传输设备,输电能力强,寿命长,市场需求广阔,但国内掌握该技术的企业并不多,因此价格比普通电缆高得多,每米高达一万元。泰开集团敏锐察觉到市场需求,策划建设新产线,计划增加10倍产能。时间紧、审批材料多,能否抓住市场机遇促进项目快速上马,成为事关成败的重要变量。
今年1月5日,泰开集团向泰安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部提出申请后,泰安市区两级立即组建服务专班,为其量身定制开工“一件事”套餐,要把变量变成定量,助力企业赢得发展先手棋。
当许宝波带着申报材料来到泰安市民之家3楼项目开工“一件事”帮代办兜底服务专窗时,工作人员并未让他像以前一样填一大堆表格,只递来一份申请表。“您只需提交这份材料,剩下的我们协同办理。”
“以前要挨个儿‘闯关’,现在像坐上了高铁!”这些年,许宝波没少办理开工业务。以前,环节多、材料多、时限长,开工“一件事”改革后,泰开集团GIL项目只用1天时间就同步办结质监、安监、施工许可等9个审批事项,项目开工时间比预期提前了一个多月,为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泰安将项目开工‘多件事’整合为‘一件事’,办事环节由36个优化为3个,申报材料由12套36项压减至1套20项,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泰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青介绍,他们将施工许可阶段12个关联性强、办理量大的事项集成办理,建设单位“自助点餐”,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站办结。
泰安市还将泰开集团GIL项目列入2025年第一批“绿卡”项目,围绕企业准入、准营、准建等全生命周期制定了10项具体服务帮扶措施,通过部门联动、市县协同,全面提升为企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件“小事”的解决让许宝波现在还感慨。项目出入口原来只能借道已建成的厂区道路,每天施工车辆在生产区穿梭,既不安全,也影响施工效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项目服务专员何懿农立即向绿卡服务专班汇报,专班联合多个部门,进行实地勘测,制订施工方案,一个月内打通了长500米、宽6米的临时施工道路,保障了项目安全高效施工。
采访中,记者遇到泰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工程规划科科长杨勇带领专班服务人员来到现场提前为项目竣工验收作准备,“梳理竣工验收事项清单,将消防验收、土地核验、规划核实等多个事项整合,打造竣工验收‘一件事’,这个环节可精简申报材料20余份,审批提速60%。”
泰安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先后推出带方案出让、多审合一、施工许可“十证合一”、联合验收等50余项举措,实现从分散审批向集成服务的理念革新与实践突破。今年以来,已为全市200余个项目提供开工“一件事”服务,平均申报材料压减44%、审批提速85%。(记者 王洪涛 曹儒峰 通讯员 刘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