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7月10日电 题:当AI问计儒学,中国探索“科技+文明”新形态
新华社记者张武岳、褚萌萌、王笛
夜幕降临,山东曲阜鲁源村外,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跟随AI机器人“探源者”,开启了一场跨越2500年的“儒学探源”旅程。
“这里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风景很好,有文艺气息,还有很多沉浸式的场景,能和真人扮演的角色互动,让我对儒家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了解。”游客李佳瑶在参观之后感慨。
曲阜是孔子诞生地。作为曲阜文旅多业态融合的典范,《鲁源奇妙夜》产品凭借数字光影秀、积分式研学、沉浸式游园、实景演出等新文旅元素,带给游客新奇体验。
鲁源村景区运营负责人周巍介绍,在鲁源村,游客不仅可以感受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还能体验现代科技带来的变化。“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场景进行创新融合,游客可以在景区‘穿越千年,寻梦鲁源’,通过走进孔子的理想世界,沉浸式感受明‘礼’的生活方式。”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等技术极大压缩时空距离,跨国互联互通程度远超前代,使文明发展在广度与深度上实现质的飞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沉浸式文化产品,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明的“具身化”传播,扩展了文明的新表达和新形态。
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对人类身份认知、文化传承及伦理体系的影响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当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人类的知识传播与社交互动时,其对道德塑造、主体认知及代际价值观传递的深层影响,目前仍未有明确结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说。
“儒家提倡以人为本,我们希望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趋向于‘把人当人’,而非在渗透至人类工作生活相关的场景后,产生技术霸权。如果人工智能只是在技术上谋求更新迭代,缺乏有效引导,极有可能走向与我们初衷相悖的状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此前接受采访时说。
有学者指出,用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哲学“教化”人工智能,或可成为解开上述困境的“钥匙”。“比如将儒家‘礼’的核心理念融入人工智能的技术设计中,人工智能不会强行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像传统礼仪调节人际关系那样,成为文化差异的‘调和者’。这种技术可借鉴儒家‘和而不同’的智慧,在算法层面建立动态调节机制。”俄罗斯籍专家、“齐鲁访学驻研计划”项目访问学者汉伊理说。
业内人士呼吁,人工智能技术不能“无限狂奔”,背后掌握着创新内核的开发者们,也应在儒家思想框架下行事,怀有恻隐之心。用儒学为人工智能设置伦理“围栏”,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伦理坐标系,这是在“人机共生”共识之下比技术迭代更紧迫的事情。
汉伊理提出,面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审慎的评估机制与监管体系至关重要。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同时,应通过制度设计与技术架构双重路径,将本民族文化特色与价值观嵌入人工智能发展体系,使技术真正成为服务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延续的建设性力量。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与会人士建议,应建立立法监管体系,以明确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通过制度设计为技术发展划定红线;人才培育层面,推进科技伦理教育,通过系统性课程培育大众的伦理判断能力;文化传承领域,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时代深度融合,让技术发展根植于人文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