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白马河,晨光熹微。邹城荣信港内,巨大的桥吊无声运转,将集装箱精准装上货船。与传统码头不同,这里空气清新,数辆纯电动重卡安静穿梭于堆场与泊位之间。“园区到港口,实现100%清洁运输。”荣信港调度员李海深介绍,“相比燃油牵引车,每台纯电动牵引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3吨,长途运输每公里减少约2元的运输成本,不仅环保,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
清洁的理念不仅体现在陆上运输,更延伸到了水域管理。在太平港上游,一艘新能源河道垃圾打捞船正在作业。垃圾聚拢、打捞、滤水、卸载整个收集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这船能耗低、无噪音、效率高、安全性能好。”操作员薄大鹏感慨,“以前人工打捞费时费力,现在效率高多了,河面更干净。”岸边,船长熟练地将生活垃圾分类投进智能接收柜,“嘀”一声扫码完成交付。“预约、扫码、投放,污水接收车也是新能源的,‘济宁智能e交付’平台让污染物处理省心又环保。”得益于新能源打捞船、分类接收柜、新能源污水车和智慧平台构建的“清洁链”,荣信港、太平港双双获评“济宁市四星级绿色港口”。
着眼于港口能力的跃升,荣信港二期项目正进行高起点谋划。山东荣信集团有限公司荣信港副总经理翟兴龙指着规划图信心满满:“新增的4个2000吨级现代化泊位,投用后,邹城港口年吞吐能力将突破1200万吨,大宗物资转运效率将显著提升。”
目光投向更上游,白马河航道复航工程蓝图已定。“我们正积极争取航道升级,同步规划新建2个2000吨级泊位,新增400万吨吞吐能力。”邹城市交通运输局港航综合科负责人张冬冬表示,“航道拓宽加深,将大幅提升通航效率和船舶大型化水平。”公路、铁路与水路的“无缝衔接”正加速完善内河航运网络,成为畅通区域经济循环的“大动脉”。
港口与航道的升级,同步拉动了高端装备制造的旺盛需求,催生新的产业集群。邹城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二期工地上,钢结构厂房拔地而起。“二期投产后,具备年建造2000—5000吨级内河新能源船舶360艘、游艇建造40艘、修理改装船舶100艘的强大产能,预计年新增产值24.7亿元。”基地负责人张强指着繁忙的车间介绍。焊花飞溅处,工人正为一艘即将下水的LNG动力集散两用船做最后检查。“这种船污染少、成本低,市场需求旺。我们造的,就是内河绿色转型的‘硬核装备’。”张强表示,随着配套企业加速集聚,一个产值百亿级的“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正在白马河畔加速成型,强力推动航运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
“我们将持续优化港航布局,做强临港高端制造。”邹城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东表示,“目标是打造更具辐射力、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内河航运典范,为济宁建设‘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注入澎湃动能,在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中贡献坚实的‘邹城力量’。”邹城正以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全力打造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样板。(卜庆林 孔泽 宋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