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针翻飞,笑语盈盈。每周三,德州天衢新区星凯社区活动室里,全职妈妈李敏讲授的编织课总是人气爆棚。她带领20多个邻里姐妹制作的围巾和饰品,正通过社区市集走向市场,实现居家灵活增收。“手艺成了‘金钥匙’,打开了邻里互助增收的门。”李敏说。这个温馨场景,是天衢新区创新推行社区主理人制度结出的硕果。
为破解社区服务供给与居民多元需求匹配不精准的难题,今年初,天衢新区将社区主理人制度作为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强力推进,旨在发掘、培育、赋能社区能人,让他们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让社区更有人情味儿、更具烟火气。通过线上广泛招募和线下深度挖掘双轨并行,一套涵盖“需求清单梳理—资源精准匹配—动态跟踪考核”的全流程机制迅速建立并高效运转。短短半年,全区已精准培育涵盖调解、教育、健康、文化等多领域的主理人31位。主理人制度让社区治理“活”起来。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精准服务,天衢新区开发的“居民点单”系统成为关键枢纽。每个月社区收集的民生诉求,经大数据分析后,智能匹配给最合适的主理人,实现“居民所需”与“能人所长”无缝对接。像退休教师张建国的“银龄调解队”,成功化解邻里纠纷43起;90后程序员王磊的“手机课堂”,助力200余位老人乐享智能生活;明德社区的“旧物改造坊”,推动废旧物品再利用率提升60%;商户联盟设立的“爱心驿站”,成为户外工作者的温馨“加油站”。
为监督服务效果,天衢新区创新机制,各社区邀请居民当裁判,每季度末召开评议会,“笑脸”“平脸”“哭脸”贴纸直观反映民意。截至目前,已有5个项目因满意度低于80%被及时优化调整。社区主理人制度运行半年来,累计开展各类精准服务活动150余场,惠及居民1.2万人次。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社区生态:主理人效应持续放大,服务活力不断迸发。“现在推开单元门,到处都是熟面孔。”居民赵秀芬的肺腑之言,道出了“陌邻”变“睦邻”的生动图景。最新数据显示,天衢新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升至92%,较去年同期提升了23%。
“这个制度通过盘活内生资源、精准对接需求、重塑邻里关系,有效盘活了社区人才资源,精准对接了居民多元化需求,显著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温度与效能,是一项有益的探索,也为我们深层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天衢新区党工委委员、党群工作部部长夏文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