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滚烫,而在山东省阳信县洋湖乡十字道村村委会的小广场上,比阳光更“烫手”的是村民们的笑声。村民吴连明粗糙的手指蘸着唾沫,把一叠崭新的百元钞票数得哗哗响,眼角皱纹挤成了花:“嘿!往年这盐碱滩只生碱嘎巴,今年真生‘金子’了!”
这分红的热闹,是十字道村自己把“死地”盘活的见证。而更让乡邻欣喜的,是洋湖乡将十字道村“点石成金”的妙法推开,让四个村子沉睡的盐碱地、撂荒地、沟边路肩齐齐“醒”转,生出了34万元真金白银。
“合村”先“合心”,班子拧成一股绳
热闹的源头,深扎在洋湖乡十字道村新班子的根基里。这个由东、西十字道合并而来的新村,曾面临“两张皮”的难题。2021年换届后,新“两委”10个人把“合村先合心”刻在了骨子里。
“咱值班表贴在墙上,谁迟到早退,让乡亲们监督!”村支书王文水指着墙上的制度表说。三年来,班子完成的19件承诺事项和600多件代办服务,成了最好的“黏合剂”——从帮老人跑医保,到调解邻里纠纷,点滴积累换来了信任。
更让村民竖起大拇指的,是村口那三间热闹的“共富工坊”。“哒哒哒”的缝纫机声里,60多岁的管长英手指翻飞:“以前闲在家愁得慌,现在缝衣服、做假发,一月能挣三千多!”服装、电子元件、假发三个工坊,让80多个像她这样的留守劳力在家门口端稳了饭碗。“班子真办事,咱心里才踏实!”管长英的笑声,道出了认同感的来源。
盐碱滩上“吵”出的金疙瘩
有了班子的凝聚力,啃“硬骨头”才有了底气。两年前,村里183亩支离破碎的盐碱滩承包费还只有每亩280元,权属乱如麻线团,村民怨气顶风都能飘三里。
“凭啥他家那块少交钱?”“这碱巴拉,包出去也白瞎!”——类似争吵,曾是村头日常。
转机始于一场“较真”的村民大会。40号人挤在村委,为的就是那53块争议盐碱地。经过整整3轮磋商,最终在党支部牵头、法律顾问和乡干部见证下,一份“阶梯定价+动态调整”的方案落地。盐碱地的承包价,硬是从280元“吵”上了600元。村支书王文水抹了把汗:“道理越辩越明!支部搭台,大家商量着办,死疙瘩也能解开。”
“码”上生财,边角料里抠出宝
光有价不行,地还得“活”。十字道村给每一块“沉睡”的土地建起“户口”——183亩盐碱地、70亩撂荒地,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权属纠纷自此消停。
更大的功夫下在地里:排碱沟挖通了,生产道硬化了,低产田魔术般成了“田成方、渠相连、路互通”的宝地,价值翻了两倍不止!连路肩、沟坡这些“边角料”也没放过,村里按每米25—30元发包种绿植。村民李爱荣指着整洁的沟渠护坡笑:“以前堆垃圾的地界,如今看着清爽,年底还能分钱,可不就是‘零废弃’!”
口袋鼓了,好日子看得见、摸得着
土地“醒”了,真金白银淌进集体和村民口袋。盐碱地年收益从4万跃升到11万;撂荒地更惊人,亩均收益暴涨20倍,从60元蹿至1250元。村集体收入连年突破50万元大关。
钱袋子鼓了,好日子铺到了家门口。300多万砸下去,村里的路平了、路灯亮了、排水畅了。更让老人们暖心的是“孝善食堂”,十几位老人乐呵呵地围坐吃饭。村民浇地用上统一水泵,电价定在0.95元/度,“省力又省钱,旱涝都不怕,种地心里才踏实!”
一村“破题”,四村同奔
十字道村的“真经”,像长了脚。邻近的范郑孟、魏马赵等4个村坐不住了。几个村支书专程跑到十字道村取经,盯着人家新修的沟渠和账本直咂嘴:“这路子,能成!”
四个村有样学样,托管整合起650多亩“三荒”地,村村增收3万多元。一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成了联村共富的纽带。洋湖乡党委书记点出了关键:“‘三荒’变‘三金’,核心是党组织领着干,有事大家商量着办,挣了钱紧着乡亲福祉花——这才是源头活水。”
分红现场,吴连明数完钱,小心翼翼揣进怀里,抬眼望着远处连片泛绿的麦田。那里曾是他摇头叹息的盐碱滩,如今沟渠纵横,新修的泵站静静立在地头。“地还是那块地,”他咂摸着,“可人心里透亮了,盐碱滩也能捧出金饭碗呐。”
昔日荒地无言沉睡,今朝沃野生金流银。当协商的智慧取代了往日的争执,当沉睡的泥土在集体耕耘中苏醒,增收的便不只是账面的数字——那田间新修的泵站,村头食堂升腾的饭菜香气,老人手中实实在在的分红,都在诉说着一个村庄、一片乡土被重新点亮的温暖故事。土地从未辜负汗水,而人心所聚处,荒滩亦成金。(周霄航 王敏 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