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专家“勾勒”济南起步区未来之城气质-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7/16 15:14:05
来源:济南起步区融媒体中心

规划专家“勾勒”济南起步区未来之城气质

字体:

  日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分区规划》)正式获批。《分区规划》共11章,涵盖全域保护开发格局、富美农业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活力城镇空间、特色景观风貌、综合支撑体系等方面。规划团队的相关专家详细介绍了《分区规划》亮点,为市民“勾勒”出一个智慧、现代、生态、活力的未来之城。

  宜业:新老城互促 辐射周边

  “考虑一个新区的发展和建设时,绝不能只从新区本身出发,而是要站在城市整体的高度,思考城市与区域如何协同互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起步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项目总负责人卢庆强表示,起步区的建设既不能简单重复老城区的发展路径,又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能级,如何处理好新老城区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区规划》将济南北部定位为城市副中心,这是对起步区在全市层面上的一个基本定位。卢庆强介绍,从空间互助角度看,起步区不仅是人口和经济主要增量的承载区,也是城市格局纵向拓展的重要支撑。北部城区横向展开,使得各功能组团与南岸老城区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加上空港枢纽的带动作用,有效缩短了新旧城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增强了发展动能。

  为缩短新老城区的距离,《分区规划》加密了过河通道。未来将建设21座桥隧,平均每2.2公里就有一个过河通道。同时,对黄河两岸进行保护性开发,形成三级空间布局:100米以内为堤防保护区,重点保护生态安全;100米至生态管制区以风光林带和湿地公园群为主体;200米至1000米范围内则规划为生态旅游区,供市民休闲游憩。这种分级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区域融合发展。

  “黄河一向被视为城市边缘和天然屏障,但随着大型公共设施、文体场馆以及休闲公园的建设,未来无论是周末还是平日,市民都会愿意到河边游玩、享受亲水空间,真正实现城河交融。这种格局是新老城区互动与融合的基础。”卢庆强说。

  在此基础上,济南都市圈将以起步区为核心向外辐射,涵盖济阳、齐河,甚至延伸至德州。从地理格局来看,济南位于中国中原腹地的核心区域,既是沿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也是京沪主轴线这一国家主动脉的交汇处。《分区规划》制定的发展策略既强化了济南的中心发展能级,又能更好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了极核引领和区域联动的“井”字型空间格局,其包括两个圈层:内圈是新老城区的融合发展,外圈则是从济南都市圈到省会经济圈的扩展。起步区将支撑济南带动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实现区域整体性的战略布局。

 宜居: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

  参与《分区规划》的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邵莉对起步区的营城理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济南起步区被赋予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的总体战略定位。立足新时代,贯彻新理念,她和团队创新性提出了“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的营城理念。

  “‘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旨,以城乡一体为特征,以绿色低碳为发展方式,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理想人居范式,也是新时代新区建设一种可推广的模式。”邵莉说。

  围绕“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规划团队制定了“10化目标体系+30项规划导则+92条实施细则”的技术标准,构建“生态安全永续化、自然环境田园化、生产生活绿色化、城乡共生一体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文化风貌特色化、设施服务优质化、产城功能复合化、土地利用高效化、社会治理创新化”十化一体的规划建设导则,研究成果全面应用于起步区各级各类规划中。

  邵莉介绍,在《分区规划》中,一是强调“山水林田城乡”全要素融合,先生态后产业,先理水后筑城,规划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0%以上,同时统筹生态、安全和发展,将蓝绿生态空间、农业乡村空间、新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二是坚持城乡共生一体,构建了“一城五团十六区,九镇百村嵌田园”的组团化网络化城乡空间格局,在全域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实现“城在田中,田在城中,城野交融”的现代田园意象;三是构建全龄友好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均等化布局。通过延伸城市优质服务至乡村,统筹优化道路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配置,构建普惠共享的服务网络,引领城乡居民生活圈一体化发展;四是着力推动产城功能复合与土地集约利用,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和功能布局,建设均衡布局、功能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片区和特色镇区,探索乡村地区新产业、新业态,加强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等建设,塑造城市、乡村、农业、生态融合发展新模式。

  生态:描绘新的“鹊华秋色图”

  卢庆强介绍,在空间布局上,起步区落实“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要求。其中,“一纵”指的是历史文化中轴线,从南山延伸至大明湖,再到北部的中心区板块;“一横”则是黄河沿线。“两核”包括起步区核心和空港核心,“五组团”则构成了主要的建设片区。基于这一空间格局,规划团队进一步细化为“一城五团十六区、九镇百村嵌田园”的城乡布局,使其更加清晰和完善,在传承济南山水空间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了山水林田与城乡相互交融的特点。

  在生态方面,除了既有的生态走廊外,规划团队采用了TEB(整体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对特定物种的保护,如黄河鱽鱼、红脚隼等珍稀野生物种。“这些物种有特定的生长和停留区域,我们称之为‘垫脚石’,通过识别并保护、联通这些区域,为它们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卢庆强说。

  《分区规划》中各个层级都有生态方面的考量,例如矿区修复、土壤修复等,绿水入城体现在城市板块,农林绕城则分布在周边的各个镇街,而外围的田野风光则属于农业空间,这些区域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内涵。

  “这些规划让大都市中心地区以及紧邻的周边区域,都能享受到田园风光。这样一来,既有高楼大厦,也有生态环境,实现了鸟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的共存共生。这正是我们要建设的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超越了当年‘鹊华秋色’所描绘的意境,能够包容和融合更多山水林田城乡的意象。”卢庆强说。(完)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