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煤基化工产业链条延伸出60余种产品,当工业机器人在车间完成柔性装配的精准动作,当生物基新材料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在山东邹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正上演着一场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这座以“邹鲁文化”闻名的城市,正以科创为笔、产业为卷,书写着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新兴赛道崛起的转型篇章,让创新活力在每一个产业细胞中奔涌。
科技赋能:“点煤成链”的智造升级
走进邹城化工产业园,恒信集团航天粉煤气化制甲醇技术的巨大装置巍然耸立,这正是此项目的核心所在。该项目将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使煤炭产品成为向高价值产品攀升的代表,让煤基化工产业链条延伸至前所未有的长度,形成国内一流的煤基化工产业链条。恒信集团董事长司相芳说:“我们企业的主要原料就是煤炭,经过深加工之后能够生产出60多种产品,真正实现了把每一块煤‘吃干榨净’。”
近年来,邹城始终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抢抓生物制造、低空经济、数字经济产业新赛道,加快推进众嘉泓扬肝素钠、科比特低空经济、兖矿鲁西数据中心,以及全球首创规模化生产的鲁抗生物基新材料等项目,预计年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80亿元。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提速推进儒信新能源重卡、中建材特种纤维、中铝高端铝合金等项目,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企业培育:从“微苗”到“巨人”的跃升
在珞石机器人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对新一代工业机器人进行最后调试。今年7月,该公司的“柔性装配智能机器人研制与应用”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获得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十年砺剑,珞石始终坚持走创新道路,深耕细作,厚积薄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0到N,在底层算法、柔性力控、视觉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已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及协作机器人的领军企业。
邹城始终坚持差异扶持、精准服务、梯度培育,推动国家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建强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制定《高企倍增行动方案》,加速创新主体“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年内新增国家高企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40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研发机构、研发项目“两个全覆盖”,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突破15亿元,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18家以上。打造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开展名校直通车活动,组织企业家到知名院校学习培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培养更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邹鲁儒商”。
生态破壁:让创新“活水”奔涌的邹城解法
“济宁邹城是我的创业宝地!在邹城创业的这几年,大大超出了我们对营商环境的预期!”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山东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倜表示,他作为科研人员来到济宁邹城创业后,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政策、资金、场地、生活等方面,政府提供的全方位“保姆式”服务,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帮助企业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邹城坚持“企业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服务理念,迭代升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2.0”“人才兴邹2.0”等政策,用好科技云平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也在持续加大,今年将开展政金企对接会20场以上,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80亿元以上。在人才引育方面,邹城积极推广“科技副总”模式,聘请高校院所人才到企业任职;支持企业采取揭榜挂帅、科研众包等方式,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强力支撑。
当科技创新的“种子”遇上产业需求的“沃土”,便能生长出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邹城既有传统产业向“高精尖”跃升的铿锵步伐,也有新兴赛道上抢占先机的勇毅身姿,更有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生态密码。未来,邹城将继续以科创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引擎,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书写更多“从跟跑到领跑”的新篇章。(李堃 王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