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龙口市西河阳村,昔日沉寂的老宅院如今成了村民争相打卡的“乡村文化书院”。“老师言传身教,让我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魅力,生活特别充实,咱这日子也透着文化味儿!”退休后学习国学的秦淑砚分享了传统经典带来的收获。这是龙口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建设城乡文化书院的生动实践。
龙口市整合市级非遗工坊、民俗博物馆等23处文化阵地,镇村深挖文明社区、传统村落等域内文化资源,文化基因被深度唤醒:西河阳村“孔子学堂”里飘散纸墨书香,河北嘉元社区“嘉荫书院”传来琅琅诵读声,林苑社区“林韵书阁”成为居民精神驿站……“一社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让文化以最亲切的姿态嵌入生活。
数字赋能更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打开小程序,社区活动安排、场地预约一目了然,再不怕错过好活动了!”河北嘉元社区居民张亚妮展示着手机的“幸福全时享”小程序。从“市级统筹”到“镇街主导、社区落地”的三级矩阵,一个可持续的“文化生态圈”生机勃勃。
如何让文化服务精准对接百姓需求?龙口市通过资源整合机制打通壁垒,53名市级专业人才定期下沉,与社区“能人”队伍合力,形成“专业引领+本土扎根”的育人格局。“专业老师教技能,社区能人教门道,这搭配,学得扎实!”在林苑社区学习插花的李阿姨赞不绝口。
为了社区文化课程“活”起来,龙口市在线上线下广泛收集民意,制定了涵盖家庭教育、跨代际互动、社区共读等15个类别的文化课程,并将文明实践公益创投项目向文化社区倾斜,设置“小少年识百草”“救在身边”“四时之韵·龙口匠心”等7个文化课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输送到社区书院,形成“政府搭台、多方唱戏”的共建格局。“中医药文化在家门口就能学,还是专业医生教,真好!”带着孩子参加“小少年识百草”活动的市民陈莲感慨道。
社区文化和治理融合催生了“润物细无声”的社区变革。在锦里社区,“锦夜有话说”议事平台让居民们在品茶论道、参与文化活动中畅所欲言,社区难题在轻松氛围中讨论、化解。“大家一起在社区活动,聊聊天、学学艺,关系亲近了,心也聚拢了,‘陌邻’真真切切变成了‘睦邻’!”锦里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鑫表示。
各社区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等方式,将文化人才吸引到社区治理中,先后推出“老街坊推荐官”“锦夜有话说”“幸福传呼台”等社区治理品牌,通过联谊会、微宣讲、小小议事员等文化活动凝聚居民,曾经困扰邻里的文明养犬、邻里纠纷等治理难题,在文化的浸润与协商共治中悄然解决。
当非遗工坊的窗花映照着村民朴实的笑脸,当社区书院的课程表写满了居民热切的期盼,龙口市的优质文化资源不再悬浮于高处,而是深深扎根于街巷阡陌,成为滋养日常、凝聚共识、激活治理的源头活水,让万千市民真切感受到:“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文化味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