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品牌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7月15日下午,在济宁市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围绕“山东打造机器人创新应用高地”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据悉,近年来,山东省装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全省装备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
装备车间内
机器人“链主”齐亮相
干家务、爬山、造汽车……记者见面会上,4家机器人企业作为全省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代表,亮出各自拳头产品。
机器人作为前沿科技和现代工业完美融合的载体,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山东崛起了一批机器人企业,它们是山东3万亿装备产业孕育出的闪亮“好品牌”。
“2024年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协作机器人整机销量超8000台,居国产机器人出货量第四位,其中柔性协作机器人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一。”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庹华介绍,珞石机器人两个系列60余款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协作机器人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制造、汽车、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多个行业。
海尔机器人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战略总监丛大超表示,在服务机器人方面,2021年海尔重点布局家庭机器人产业,依托海尔智慧家庭生态,打造“AI生活,智慧万家”的服务机器人产品矩阵。工业机器人方面,在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工业赋能”的基础上,通过并购新时达,形成“核心部件—整机—解决方案”的全链条工业赋能新模式。
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永介绍,优宝特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已升级至二代,并通过与DeepSeek梦幻联动,装上“智能大脑”。
纽氏达特行星减速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奇介绍,纽氏达特精密行星减速机年出货量超70万套,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谐波减速机产能30万套,居全国第二。
延链补链
产业协同是关键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的持续迭代,机器人产业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成立于2006年的纽氏达特做到全球出货量第二用了不到20年时间,珞石机器人带动2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济宁……它们的壮大,深植于山东雄厚的产业土壤——拥有41个工业大类,装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源自全维度、全周期的支持体系;更关键的是深度协同。
为进一步培育壮大全省机器人产业,今年6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25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省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打造济南、青岛、淄博、济宁四大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巧合的是,四大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和此次记者见面会上的4家企业所在地重合。
龙头与高地如何共振?
在庹华看来,只有底层基础做扎实,才能努力应对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的应用场景。近年来,珞石机器人在汽车行业与小米、赛力斯等车企合作;在打磨、焊接、装配,特别是高精度力控装配等场景,实现了从产品到场景的闭环。
丛大超表示,“让前沿AI技术‘随研随产’。”例如,应用AI步态算法等技术转化出外骨骼机器人,柔性关节驱动技术能够帮助用户解决运动助力问题。
刘奇透露,“为响应市场需求量的增长,纽氏达特今年年初投资6.7亿元,建设150万台精密减速机及关节模组。目前,内部已经孵化15家生态企业,后续将继续围绕机器人产业链,内部创业,延链补链。”
真金白银
政策赋能同步发力
从发展蓝图到产业现实,政策很关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全力推动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可以用三个“全”来概括:全链条发展、全场景应用、全要素保障。
在全链条发展方面,首先要做强产品链,将全力推动工业、服务、特种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支持四类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其次要做优供应链,统筹机器人整机、零部件、软件系统、集成服务和新型材料的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共进,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在全场景应用方面,加快向农业、医疗、安全、社会服务等领域延伸,下大力气推动机器人产品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成为贴心的智能帮手。
“广泛征集机器人产品需求和供给清单,推动各领域产品组团出道、矩阵出击,在更多场景落地应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产业处处长贺强表示,对优秀的机器人应用场景,通过“工赋百景”试点推广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
在全要素保障方面,“真金白银”助机器人产业“强筋壮骨”,对人形机器人整机和核心零部件企业按规定分别给予一次性最高800万元、300万元奖励,对未来产业加速园建设给予最高600万元奖补。同时,优化布局一批机器人中试平台,推动建设机器人训练场,构建从训练到中试再到检测的全流程服务。(记者 王雅洁 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