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退休生活只能围着灶台转?我现在可忙哩!”党群活动中心的走廊里,65岁的李阿姨刚刚结束舞蹈彩排,正和邻居笑着聊天。她轻轻滑动手机屏幕,向大家展示自己充实的一周:周一参加诗词朗诵会,周二老年声乐班、周四节气养生课……曾经“买菜、做饭、睡午觉”的退休日子,现在硬是变成了“拼手速、赶场子、秀才艺”的热闹场面。
李阿姨的幸福感,是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街道推进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扎实印记。多元的文化养老活动像一把钥匙,为辖区老人打开了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越来越多的“追梦人”正像李阿姨一般,书写着属于银龄老人的精彩篇章。
“文化圈就建在我的家门口”
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的文化服务?解放路街道用真心实意的行动,为老人们搭建起“家门口的文化圈”。
街道以文化书院为载体,依托“一居一品”的全周期文化养老服务矩阵,将文化浸润、生活服务、情感互动融入日常,打造了10余条涵盖身养、心养、文养、德养于一体的“文化+研学”路线。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街道整合辖区资源,推出书香市集、科普市集、邻聚市集等各类文化市集,将民俗体验、阅读分享、养生宣讲等活动精准送到居民家门口,让“服务围着老人转”。
“下楼就是活动室,唱戏、下棋、练字,天天可热闹了!”辖区楼院里,“星火小屋”“红街坊党群服务站”等老干部融合共建活动室依次完成装修改造,老人们在这里切磋棋艺、一展歌喉,还能跟着专业老师学书法、练太极,浓浓的文化气息与清凉惬意交织,邻里感情愈加升温。
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街道发起“一楼一文化”行动号召,挖掘辖区文化能人和有专业特长的退休人员参与楼道美化,在楼道中展示他们的非遗剪纸文化、书法字画作品,不仅让老人一开门就能看到“美术展”,也让楼道成为价值观传播最贴近生活的“末梢阵地”。
“以前是等人养老,现在是主动享老”
“中午到长者食堂吃口热乎的饭菜,饭后直接到社区活动室找本书翻翻,等到两点手工课堂就开始了,和老姐妹捏个面人、串个珠子,这日子很舒坦!”近年来,解放路街道在完善基础养老设施的同时,也更加关注通过精细化服务、项目化运作赋能文化养老。
随着济南市百项文化资源服务清单和历下区“蜜蜂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相继发布,“社区点单+资源配送”的新模式应运而生。街道积极链接省市区三级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相继开设养生课、摄影课、非遗手作等多样课程,陆续成立多支兴趣小组,帮助老人在社群支持中乐享晚年。如今,街道传统的“碎片化活动”已实现了向精品课程“体系化服务”的品质升级,也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从“等人养老”变成了“主动享老”。
短期活动靠热情,长期活动如何保障呢?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街道牵头成立了“银辉人才库”,将有才艺、有热情的低龄老人组织起来,形成“自我服务、互助共生”的内生力量;融合共建“三张清单”把社会资源与老人的文化需求精准对接,为长期服务提供支撑和多元动能;“公益+低偿”模式促进自我造血,居民花三成价钱就能参与国学课,企业靠居民口口相传打响名气,社区通过阵地共享不再为服务经费“发愁”。当“输血”变成“共生”,文化养老也逐渐成为融入基层日常的“生活方式”,自然能长久扎根、温暖人心。
“我最喜欢到社区给孩子们讲故事”
为推动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解放路街道以兴趣社群搭台,联合齐鲁晚报文史研究院、省黄河河务局等辖区单位举办技能培训活动,让老人的“余热”有了更精准的落点——“光影解放路”摄影小组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和黄河风貌,打造出百米“人文记忆”“黄河文化”文化墙;“晨曦艺术团”等表演爱好者在“微剧场”展示才能,自编自导自演《李阿姨的理财险途》《遗嘱风波》等12部精彩剧目,用身边“小故事”呈现文明“大主题”;“社区智囊团”等银龄志愿者深入居民楼院了解民生小事,通过“边走边看边协商边解决”的方式,帮助社区提前“化早化小”矛盾,为基层治理增添“银发温度”。
“我最喜欢到社区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他们眼睛里那股认真劲儿,就像把希望的火种握在了手里。”为引领更多老人从活动“参与者”成为文化“传承者”,街道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创新活动模式。想动一动?街道有文艺汇演、八段锦教学;想静一静?社区有读书会、书画活动室;喜欢做手工?剪纸编绳、面塑课程任您选……老人们也不再局限于参加传统的“讲堂”式活动,而是更乐意在志愿服务和互动交流中学习新技能、紧跟新时代,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在文化传承中展现了独特的“银发力量”。
从社区公益课堂到家风家教传承,从志愿服务的银发身影到游学演讲中的文明声浪,老年人正以文化为媒介,重新定义晚年的价值。未来,解放路街道将不断探索更丰富的形式,以优质的传统文化内容服务千家万户,满足老人的文化养老需求,持续推动文化养老的创新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