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患者因胸部疼痛前往医院就诊,经查体发现病人胸前可见散在粉红色丘疹,局部小水疱,周围皮肤伴疼痛症状,原是带状疱疹作怪。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身边有人患上带状疱疹,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它是如何引起的?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又该避开哪些常见的认知“坑”,听听滨医附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徐昕怎么说。
皮肤疼痛,当心带状疱疹来袭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这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的原发疾病往往就是水痘病毒,这种病毒感染具有嗜神经性,一旦感染,就会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伺机而动。当机体抵抗力出现明显的下降的时候,病毒就会被激活、复制,从而产生典型的带状疱疹。”徐昕介绍。
很多人认为,长过水痘就不会再患带状疱疹了。其实不然,“接种过水痘疫苗后,体内仍可能会残存病毒,长期潜伏在神经节中,接种水痘疫苗后成年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比未接种者降低72%。保护作用随时间逐渐减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而导致感染。”徐昕说。
“比如说一些高龄系统性疾病受累,或者出现精神压力,再比如学习压力、工作的压力等,还有一些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性的疾病,都可能引发机体抵抗力的下降。”
带状疱疹的症状是什么
带状疱疹发生时并不是直接出现疱疹,而是有一个前驱期。徐昕解释,在发疹前1到5天,局部会有疼痛发作,“针刺样”“过电样”疼痛,此时没有疱疹出来,有的患者前驱期最长长达半月之久。前驱期过后才到急性发疹期,在疼痛区域出现散在粉红色疱疹,局部水疱形成。
根据侵犯神经区域不同,身体不同部位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也不相同:胸部肋间神经:50%以上,颈部10%到20%,头面部三叉神经:10%到20%,腰骶部腰丛骶丛:2%到7%,其他不到2%。
关于带状疱疹的治疗,早期干预是关键。“带状疱疹发作时,患者应及早就医,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神经异常传导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能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徐昕说,现在关于带状疱疹的疼痛治疗有“组合拳”,轻度疼痛,在应用药物的同时,还可以辅助应用利多卡凝胶贴止痛;中重度疼痛,医生可采用神经阻滞、脉冲射频等微创技术,直接“安抚”闹脾气的神经。
带状疱疹的这些“坑”别踩
很多人将带状疱疹当成一种简单的皮肤病,徐昕表示,这种想法是不准确的。
当免疫力下降(比如熬夜、压力大、年龄增长),沉睡的病毒会沿着神经纤维向皮肤发起冲锋,带状疱疹不是单纯的皮肤病,而是一种神经炎症,皮疹只是病毒进攻的“副产品”。
徐昕提示,现实中,还有很多关于带状疱疹的认知“坑”,比如:
“缠腰一圈会死人?”
假的!皮疹通常只长在身体一侧,跨越中线的情况极少,更不会要命(但疼起来是真要命)。
会传染?
疱疹液中的病毒可能让没得过水痘的人感染水痘,但不会直接传染带状疱疹。
以为“水疱好了就万事大吉”:疼痛超过1个月还没缓解,一定要警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早干预才能减少神经“记忆”。
硬扛疼痛不就医:别信“疼着疼着就习惯了”,长期疼痛会搞垮睡眠、情绪,甚至让人抑郁。
自己乱涂“偏方”:神经损伤靠外用药物救不了,及时找疼痛科、皮肤科医生,科学用药(比如抗癫痫药、神经修复药)才是正解。
一旦患上带状疱疹,也无需过度担忧,“带状疱疹发病初期有一个‘黄金72小时’,在这期间服用抗病毒药(如泛昔洛韦),能缩短病程,降低后遗神经痛风险。”徐昕表示,另外,现在还有止痛黑科技,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药物专治神经痛,甚至还有“神经阻滞术、射频调解术”等这些微创治疗外挂。
“推荐50岁以上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有效率超90%,堪称‘病毒休眠器’。 ”徐昕称,这是带状疱疹的“终极防御”。
徐昕建议,日常生活中,市民也应该注意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带状疱疹是免疫力的‘报警器’。少熬夜、多运动、保持好心情,及时接种疫苗,才能让这位‘潜伏特工’永远退休!”(记者 刘飞 通讯员 董坤 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