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尽管距离入伏还有三天,济南早已开启高温“烤验”模式。本周日,将迎来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段——三伏天。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计30天,将打破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十年罕见短三伏
2025年三伏天日历已然明晰:初伏自7月20日开启,7月29日结束;中伏衔接7月30日至8月8日;末伏则从8月9日延续至18日。
不同于常见的40天“加长版”三伏,今年伏期总长仅30天,成为近十年来罕见的“短三伏”。气象学者指出,三伏时长差异源于传统干支纪日法的计算规则。
尽管时间缩短,暑热威力丝毫未减。预报显示,7月19日济南最高气温仍将维持在37℃左右,湿热交织的典型三伏特征提前显现。
“今年副热带高压北跳异常偏早”,有气象学者解释,“高温叠加高湿,体感温度会远超实际温度。当环境温度32℃、相对湿度90%时,人体感受接近50℃高温。”
晴雨交替的入伏前奏
未来七天济南晴雨天气交替上演。据市气象台7月16日预报,17-19日持续晴热,最高气温33℃-34℃。
转折出现在入伏首日——7月20日济南将迎来多云转阴伴雷阵雨,拉开持续三天的降雨序幕。20日-22日连续雷阵雨,期间最高气温在31℃左右。
雨水带来的降温只是短暂的。气象专家指出,雨后湿度增加将使体感更显闷热,尤其7月24日晴间多云后,气温将迅速回升至35℃。
背景资料
在我国民间有“夏有三伏,冬有三九”之说,所谓三伏天即初伏、中伏、末伏,是指中国农历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通常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三伏天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国,当时为了躲避盛夏酷热设立“伏日”,后历经演变,结合五行理论逐渐形成了现在“三伏天”的说法。《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唐朝史学家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伏有躲藏之意,就是尽量躲藏起来以逃避酷热,也是提醒人们酷暑来临,要“藏起来”,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可见,古人对于夏季酷热的应对之策,就是寻找方法避暑降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伏天”一般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整个三伏天短则30天,长则40天。
从古至今,三伏天是农事活动的重要时期,民间流传有“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有雨种荞麦”等农时谚语。此外,还有诸多与养生、防暑相关的习俗,如贴三伏贴、喝凉茶等,河北一些地方老人们则流传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
每一个习俗背后,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健康吉祥的追求,同时,也饱含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赵尚梅 摄影:梁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