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济南市把产业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重要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深入实施“生产规模化、特色产业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品牌化、增收长效化”乡村产业提升行动,持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实现“双增收”。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走进长清区金庄村的无花果种植大棚,这里温热的气息裹挟着果香扑面而来,目光所及满是昂扬生机。随手摘下一颗无花果掰开,果心色泽鲜艳诱人。
金庄村党委书记金树贞介绍说,种植基地采用现代化手段对无花果进行全天候管护。“我们平时管理都是通过手机进行操作,将大棚定时卷帘、温度调节信息等连到云端,通过遥控操作控制进风口,实现智能数据整合、全天候管理,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金树贞说,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技术专家不在现场时,也可以通过电话、视频会议等多种渠道开展线上问询。
据了解,无花果极为鲜嫩,所含水分多、无硬大果核,鲜果不易保存,这是特色种植园后期运营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运营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金庄村确立了“延链、补链、强链”的深加工思路,分别在大棚周边建设了一处冷藏车间、一处加工车间,通过冷藏抢占“鲜”机,以自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孤芳自赏不行,走出去合作才能做大做强。金树贞介绍,他们积极推进农特产品与庭院经济相融合,成功研制了无花果酵素、果干、果酱、果酒等产品,借小院“流量”提升无花果“含金量”,成功打造了多元化无花果产品线,实现了跨村合作、抱团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我市立足自然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发挥比较优势,放大地域特色,积极把地域性强、品质优良、前景看好的独特资源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先后培育形成平阴玫瑰、商河花卉、莱芜生姜、章丘大葱等特色产业12个,发展从业主体1500余家、从业人员70万人,产值规模超20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玫瑰、生姜、单体兰花、红玉珠生产加工基地,其中玫瑰、生姜开发系列制品230余个,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30%和70%,位居第一。
同时,我市深化三产融合,不断丰富乡村业态模式,激活乡村产业强劲动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一村一业、一村一策”机制,实施联村共富产业项目348个,惠及1683个村庄,强化5%保底收益,建立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2元,增长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