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创新加速度 “知产”变“资产”-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7/21 17:17:11
来源:德州日报

山东德州:创新加速度 “知产”变“资产”

字体: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幅连续22个月领跑全省;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常规22个月大幅压缩至2至3个月;专利预审员协助18家单位成功挖掘高价值发明专利申请162件,其中104件获得国家授权……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德州市瞄准企业创新路上的“堵点”“痛点”,精心打造一条覆盖“快授权—促转化—强保护”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服务链,像一条高速运转的“创新流水线”,让好技术快产生、快成熟、受保护,推动“知产”变“资产”。如今,一大批拥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竞相迸发,汇聚成推动德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磅礴动力。

  专利申请坐上“火箭” 29天,技术直通生产线

  “市场不等人,专利批得慢,再好的技术也得‘凉’。”在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公司知识产权负责人刘超深有体会地说。此前,他们团队花了数年心血,终于攻克了母乳核心营养——2'-岩藻糖基乳糖(2'-FL)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技术成了,但刘超和同事们的心却悬着:“专利申请要是拖个一两年,市场早就被抢光了!”这份焦虑,曾是许多德州创新者的心病。

  如今,企业的这份焦虑很快就被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所驱散。得知保龄宝需求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预审员主动找上了门。“预审员不是坐在办公室等材料,而是直接泡在车间里。”刘超回忆说,他们和研发团队一起“抠”技术细节,反复推敲专利申请书上的每一个字眼,常常讨论到深夜。

  保龄宝公司的申请材料进入“快车道”。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内部开启了“极限加速”模式:企业、代理机构、预审员三方在线协同,材料流转无缝衔接,互检质检环环相扣。从提交预审到正式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再到专利授权,全程仅29个工作日。“专利申请简直像坐上火箭!”刘超激动地说。这张快速申请下来的专利证书,成了保龄宝打开市场的“金钥匙”。

  凭借专利证书,保龄宝如愿拿到了国内首张2'-FL生产许可证。在中国(上海)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上,保龄宝的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刘超透露,随着订单从“百吨级”跃升至“千吨级”,公司这块业务的年销售额预计将迎来飞跃。

  保龄宝的“29天奇迹”并非孤例。德州市通过机制创新与流程优化,构建了“精准挖掘—前瞻布局—快速预审”全流程服务机制,大幅缩短专利授权周期。与全市27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专利预审员实践基地,组织预审员“全天候”驻企服务,其中,18家单位成功挖掘高价值发明专利申请162件,104件获得国家授权。

  如何最大限度压缩授权周期?德州市建立“企业—代理机构—保护中心”三方协同工作机制,组建跨领域预审服务队伍,为企业提供从技术交底书撰写到专利布局的全流程指导。对企业核心技术集群申请需求,创新推出“优先审查+集中审理”批量预审模式,优化“互检—质检”流程。目前,全市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22个月大幅压缩至2至3个月,最快仅21个工作日获得授权。

  “专利菜单”搭桥好技术不再“深闺无人识”

  手里握着专利,却找不到“婆家”;急需技术升级,又不知好专利在哪儿……这种专利转化的“两头难”一直制约着企业发展。怎样“解扣搭桥”?德州市创新解法,着力为企业解难。

  2024年11月,一场特别的“相亲会”——“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山东德州专利转化运用对接会”举行。活动现场,企业负责人如逛超市一般,仔细翻看着手中厚厚的“专利菜单”。“菜单”于2024年9月由德州市联合中科院及省内外多家高校院所共同制定,针对专利产业化“供需错位”难题筛选出10万余项“待字闺中”的好专利,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转化模式向德州市企业推介发布。

  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菜单”中相中了江南大学的阿洛酮糖专利技术。“点单”后,校企进行了紧密对接。经过公司技术研发人员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突破了阿洛酮糖结晶技术难题,百龙创园成为国际上首家生产出高纯度结晶阿洛酮糖产品的企业,实现了核心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如今,这条新生产线每年可为企业带来1.4亿元的新增产值。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山东博尔特电梯有限公司。通过“专利菜单”与齐鲁工业大学成功开展合作,签订专利定向许可协议,引入了该校在电梯运行控制领域的相关专利,解决了电梯限位机构等运行控制设备不成熟,以及稳定性和耐用性较差的技术瓶颈。

  为让沉睡的专利“活”起来,德州市依托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重点产业“专利池”,把相关优质专利全部“吸”进来。通过内部交叉许可等方式,降低许可交易与技术推广的成本,进一步促进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提升了产业链韧性与整体竞争力。“大家都在一个‘专利池’里,通过内部交叉许可,成本低、效率高,实现抱团升级!”一位企业负责人这样形容。

  保护网“罩”四方半天化解“商标保卫战”

  创新成果转化了,市场打开了,如何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业”?德州市织就了一张知识产权保护网。

  这张网的触角深入企业。在一张覆盖630家重点企业的名录上,每家企业对应着一名管家式“知识产权服务官”。他们定期上门为企业宣讲知识产权政策、解答咨询、指导优化知识产权布局、开展侵权纠纷风险预警和维权应对等。2024年,这些“管家”帮企业解决知识产权难题100多个。

  当纠纷发生,保护处置行动同样迅速。今年5月,德州市某企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侵犯其商标权的产品。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在征得双方同意后,案件当天就转到了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一边安抚企业情绪,一边找到被诉方释法说理、分析利弊。仅用半天时间,双方便握手言和,并签订了调解协议。

  更让企业安心的是,调解协议签完后,在保护中心协调下,法院迅速完成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这等于给调解结果上了法律‘安全锁’!”企业负责人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企业快速维权,得益于德州市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海关、仲裁等多部门力量打造的“一站式”工作站点。通过部门间高效协同,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提升纠纷处理效率。2024年,德州市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2%;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商标处罚平均处理周期比去年全省平均办案周期压缩了四分之一左右。

  不仅如此,德州市还牵头成立了环渤海7地市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加入了42地市“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建立起区域间知识产权工作会商、信息共享、执法协作等保护机制,推动跨区域案件快速办理,实现异地案件审理“零距离”。

  “我们将持续优化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强化政策指导,提升服务效能,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优质、更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环境。”市市场监管局局长毕志国表示。(记者 董建新 通讯员 王观松 崔秀文)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