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记火烧门前排起长队。(宋钰 摄)
上午10点,铜元局前街暑气蒸腾,秦记火烧门前的队伍却蜿蜒出十几米,20多位顾客安静等候,有人不时擦汗,目光始终聚焦在店内的烤炉上。空气里弥漫着芝麻与面饼的焦香,这家经营15年的老店,早已融入周边街巷的日常生活,更成为各地游客寻味泉城的必经站点。
从糕点世家到火烧“名店”
“我们家原本是做糕点行业的。”经营者郑娜娜的声音透过口罩传来,清晰而沉稳。15年前,面对传统糕点市场的萎缩,她与弟弟决心转型创业,在护城河边开起“秦记火烧”店。初时品种单一,姐弟俩凭借家族糕点制作经验,反复琢磨如何“适应年轻人口味,也受儿童和老年人欢迎”。
他们奔赴外地学习技艺,将传统糕点工艺与火烧制作相融合。椒盐芝麻、麻酱红糖、特色五仁、精品牛肉……新口味接连诞生。麻酱红糖尤其受欢迎,“年轻人、孩子、老年人都无法抵御。”郑娜娜笑着说。如今,这张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菜单已拓展至6种,价格从1.5元跨越到7元。
生意的根基,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无论寒暑,郑娜娜和员工凌晨4点半准时开工——和面、调制肉馅、准备五仁与麻酱等配料。“所有食材当天准备,保证新鲜。”她强调。6点,第一炉火烧带着热气准时出炉,仅铜元局前街一家店,日耗面粉可达150公斤,能售出2000余个火烧,周末与节假日更多。
目前济南已有4家秦记火烧直营店,外地加盟也逐步开放。“外地想来学习的,我们教技术,也可以用我们的配方配料。”郑娜娜说。然而核心的手工技艺,她始终认为无法速成:“配方我们都教,但生意好坏,还得看手上功夫、看是不是用心。”
熟客的“日常”与游客的“必尝”
排队的人群里藏着天南海北的故事。不少游客被长长的队伍吸引,停下游览的脚步一尝究竟。游客小李来自长沙,原本打算前往珍珠泉,路过铜元局前街时却被长队吸引,决定尝尝味道,刚拿到牛肉火烧便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挺好吃的,挺香的,我们那边没有这种味道。”小李笑着说。3位辽宁女生来济南毕业旅行,她们拖着行李,在门口排了20分钟队,只为尝一口济南网红火烧再踏上归途。“我们在小红书上刷到过,今天正好路过了,就买来尝尝,确实好吃,没有踩雷。”市民刘阿姨则是秦记的常客,这次专门带着亲戚来买,一次买了十来个,“他家就是真材实料,今天多买点带回去给亲戚朋友尝尝。”
熟客的故事则更显情谊绵长。郑娜娜回忆,一位退休老人10年间风雨无阻,每日辗转乘车而来,只为买一个热乎的五仁火烧;章丘一位卡车司机每周固定来一次,一订就是30个,已经成了“火烧代购”,“他说带回去给邻居们解馋。”郑娜娜说。
“到我们这没有直达公交,有些顾客要倒好几趟车,还有人开车来,但附近不好停车,转几圈找不到车位是常事。”郑娜娜理解顾客的辛苦。因此,秦记火烧没有接入外卖平台——“我们店经常排队,让外卖小哥等太久也不合适。”因此,店里采用预约制,顾客提前电话预订,按约定时间到店即取,高效又不失温度。
网红之名与不变之本
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搜索“秦记火烧”,有不少网友发布的测评和攻略,有笔记称它为“济南烧饼第一名”,墙上的大众点评“必吃榜”默默诉说着人气。但郑娜娜坦言,这份“网红”殊荣纯属意外,“没做过宣传,所有平台都没推过”,口碑完全来自顾客口口相传。
名气越大,压力也越大。成本连年上涨,但招牌油酥火烧15年来一直标价每个1.5元。“只有五仁的涨过一次价。”郑娜娜语气平静地说。在用料上更无妥协,济南所有门店统一使用金锣冷鲜肉,面粉必选品牌精制。谈及未来,郑娜娜思路清晰:在稳固品质与老顾客的同时,持续与时俱进推出新品。店面环境也纳入升级计划,坚持两三年装修一次,只为给顾客更好的体验。
炉火正旺,新一锅麻酱糖饼滋滋作响,甜香四溢。郑娜娜将烤得金黄酥脆的饼整齐码放,递给下一位顾客,传递的不只是一份滚烫的吃食,更是一份沉淀了15载的执着与诚意。店外长龙依旧,仿佛诉说着一座城市对地道滋味的共同寻觅与坚守。
15年炉火不熄,映照的不仅是秦记火烧,更是济南这座城市中历久弥新的烟火气。正是这些散落在街巷深处,专注于一炉一饼、一汤一饭的匠心小店,点亮了城市的“味觉地图”。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方寸灶台间,用最本真的味道、最温暖的坚持,日复一日地编织着济南的味觉记忆与人间烟火。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口老味道在默默守候,慰藉着行色匆匆的归人过客,也滋养着泉城最动人的烟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