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德州市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新闻发布会,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五年来,德州检察机关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基本价值追求,全面履行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增添经济新活力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在刑事打击方面,全市检察机关办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23年增幅最为显著,受理审查起诉案件数及审查逮捕案件人数同比分别增长91.30%和207.69%。在依法严惩犯罪的同时,积极开展追赃挽损工作,共挽回经济损失930万余元。
从案件类型看,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现罪名相对集中的特点。在受理审查起诉案件中,侵犯商标权犯罪占比达74.21%,接近此类案件总量的四分之三;侵犯著作权犯罪占比为23.27%。网络化、链条化特征日益明显,犯罪嫌疑人多依托淘宝、拼多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实施售假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近年来逐渐增多。2020年至2021年全市受理审查起诉人数仅为1人,2022年至今已增长至8人,办案规模呈现上升态势。此类案件多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和互联网领域。
全市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力度持续加强。五年来共办理知识产权综合履职案件27件,综合履职率达22.34%,其中反向衔接案件占比70.37%。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覆盖范围不断拓展,从食品药品领域逐步延伸至教育培训、网络营销等多个领域。
为构建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全市检察机关深化综合履职机制。充分发挥检察一体化优势,成立德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检察工作站,常态化派员入驻开展综合履职工作。在协同保护方面,联合法院、公安及行政部门会签了《关于建立服务保障“德州味”品牌协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实施意见》《商标侵权类刑事案件证据指引》等文件,凝聚保护合力。
在提升案件办理质效方面,检察机关着力深化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四检融合”。办理刑事案件时同步审查民事侵权、行政违法及公益诉讼线索,构建起“捕、诉、监、防、治”全链条一体化保护格局。依托数据赋能,全市深入发掘案件异常监督点,创建4个法律监督数字模型,筛查相关数据400余条,形成“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工作模式。
全市检察机关强化综合司法保护,积极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涉企保护方面,助力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德检安商”品牌获评全省优秀品牌。宁津县检察院联合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立“行政+司法”协同保护机制,有效强化了当地“一金一木”特色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聚焦“德州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依托府检联动机制,加强对“德州扒鸡”“乐陵小枣”等地方特色品牌的综合保护。为提升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德州检察机关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活动,依托“4·26”世界知识产权宣传周,集中宣传以知识产权检察职能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履职成效,引导公众自觉抵制侵权假冒产品,维护自身权益。(记者 董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