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济南起步区的街道,5480座智能路灯根据时段自动调节亮度,10台无人机倾巢而出开始全域巡航,智慧环卫系统实时调整工人与车辆的作业状态……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济南起步区智慧城管平台投入运行后,城市日常运转的真实写照。该平台宛如这座城市的“智慧大脑”,将数智化刻在城市管理的基因中,将“大城管”模式从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治理效能,重构城市治理逻辑。
破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感知” 技术重构治理底层逻辑
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战场”,起步区曾面临城市底数模糊、科技手段薄弱、部门数据壁垒等共性难题,以往只能依靠传统人工巡查对环卫作业状态、建筑垃圾投放等事项进行监管,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工地扬尘、占道经营等问题也常因发现不及时而扩大负面影响。
破题的关键,在于给城市装上“感知神经”。智慧城管平台以“1+1+4+N”架构为支撑,通过接入车辆、人员、环境监测等物联感知设备形成1张物联感知网,将感知触角(物联设备)延伸至城市运行管理各行业,动态收集、分析运行情况,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最小单元感知。通过整合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前端物联设备,构建起“空天地三位一体”综合应用,背后依托强大的4个服务支撑中心,其中AI汇聚能力中心能将现有物联感知设备作为城市管理要素融合到虚拟世界中,实现全流程可视化调度。
以前靠人跑断腿,现在靠技术算得准,截至目前,通过无人机累计发现问题400余件,对问题发现能力提升30%,人工巡查成本降低50%;智能环卫系统通过智能胸牌和车载设备,进行动态分析和预警,将路面人工巡查成本压缩80%……种种成果表明,这种“被动应对”到“主动感知”的转变,拓宽了城市管理的“视野”和“触角”,不仅是治理逻辑的重构,也带来了治理效能的质变。
深耕:从“九龙治水”到“数据协同” 流程再造打破治理壁垒
城市治理的难点,在于如何打通跨部门协同的“中梗阻”。起步区智慧城管平台的深层突破,就是利用好数据这一把“利剑”,利用AI、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打破信息孤岛,横跨部门数据,实现技术升维、管理降维的智慧化管理。这不仅消除了部门间互联互通的障碍,增强协调合作能力,也让“大城管”模式从纸面方案变为实战机制。
在建筑垃圾监管领域,这一变革尤为显著。过去,工地审批、运输监管、消纳处置各事项之间数据不互通导致存在“监管盲区”,如今构建了一整套覆盖全链条的“两点一线”数字化管理体系,通过建筑垃圾综合驾驶舱实现全局可视化管控。将智能审批替代纸质备案,集成工地开停工报批、消纳场资质核验等线上化流程都在数据协同的前提下变为现实。
这种协同效应在市政照明监管中更显威力。平台针对传统路灯管理分散、设施数据碎片化、运维响应迟滞等管理难点,构建“物联感知+综合平台”的管理体系,打通主流设备厂商的数据壁垒,汇聚全区路灯数据管理、运行状态监测、远程控制、能耗分析等功能,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照明要求,还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平台构建的“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数据体系,正在重塑治理生态。纵向与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等外部系统对接,横向整合区级信息系统数据,从而形成一个“十字路口”,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在此汇聚共享,通过联动协同进行统筹协调、指挥调度。这既提升了数据的利用率,挖掘其深度价值,又赋能各行各业,实现1+1>2的治理效果。
致远:从“经验决策”到“数据研判” 治理精度锚定民生温度
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以往没有精细数据的支持,难以突破“经验决策”的传统桎梏,如今起步区智慧城管平台成为精准施策的“导航仪”,用数据精度提升民生温度,让每一项决策都锚定群众需求。
在生活垃圾分类领域,平台的“精细化运营”可见一斑。通过追踪46座分类房、163个分类亭的垃圾流向,精准掌握垃圾分类数据。基于这些数据,进一步分析全区垃圾的产生量、去向和处置量,为作业车辆调度、生活垃圾分类点的建设提供数据参考,着力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而建筑垃圾监管领域,平台构建多维度数据分析模型,对工地出土量、消纳场收容量、车辆运输趟次等核心指标进行动态统计,为执法监管、资源调配提供精准决策支撑,在数据中找做法,才能让服务更接“地气”。
这种“数据研判”驱动的治理创新,正在延伸到更多领域:园林监管实时采集土壤墒情、自动识别病虫害特征,为管理部门提供园林绿地管养的数据参考;对垃圾撒漏、垃圾暴露等问题进行智能分析,并移交至各街道项目部,实现了对“发现-派遣-处置”的闭环管理……智慧城管平台的每一组数据、每一次分析,最终都指向“让城市更宜居”的目标。随着平台数据研判能力的持续升级,未来将有更多基于数据的治理创新落地,让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同步提升,为居民带来更实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站在城市发展的新起点,起步区智慧城管平台的探索,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治理逻辑的重构。目前,平台中的智慧执法、智慧环卫、市政照明等五个业务系统已投入使用,其他系统预计2025年底完成建设并全面投入使用。下一步,起步区将深入探索智慧停车管理、低空经济和城管行业大模型的多项领域应用,逐步与新时代产物相融合,发挥信息化手段带来的创新优势,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