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之下,穿越“冰火两重天”-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22 16:18:49
来源:大众日报

酷暑之下,穿越“冰火两重天”

字体:

  近期,山东聊城各地一直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酷暑天在室内不开空调都很闷热,更不要说在户外干体力活了。热浪灼灼下,那些默默坚守岗位的人是如何面对“烤”验的呢?

  7月18日,当天最高气温38摄氏度,一早,记者便驱车赶往位于临清市魏家湾镇的临清贡砖示范基地,体验了一把窑场工人搬砖、制坯的工作。

  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句“临清的砖,北京的城”,更充分印证了临清贡砖的“硬核”特质——放眼京城,故宫、天坛、文庙、国子监,临清贡砖处处可见,成为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文化见证。

  临清贡砖示范基地是临清贡砖烧造技艺的传承基地之一,窑场位于基地南侧,隔着十几米,记者明显感觉体感温度高了几度。

  沿着一段“爬路”拾级而上,四口窑洞依次呈现眼前。其中,最北面的一口正在装窑,六七名正在忙碌的工人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正用推车将晾干的砖坯运过来,然后一层层、一圈圈规则码放在圆形窑洞的四周。尽管窑洞没有封顶,但洞内通风不畅,温度比外面高出五六度还多。记者尝试着上前搬了几块,一会儿工夫额头上的汗珠就模糊了视线。已经干了18年的窑工张金立介绍,一口窑约能容下5万块标砖,砖坯轻的重5斤,重的20—80斤不等,都需要人工搬运。

  相比之下,这里还算凉快。邻近的窑洞尽管烧窑已近尾声,记者刚一凑近,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在一口窑洞前,记者看到正在烧窑的赵庆林老人。自动投料机通过传输带将一段段玉米棒放进炉火中,一窑砖需要烧15-20吨玉米棒。赵庆林告诉记者,烧砖是门技术活,掌握火候很关键。烧窑期间一分钟都不能熄火,还要随时通过窑洞的“神眼”观察、掌握火候。

  基地负责人赵庆安是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据他讲,自己爷爷就在窑场工作,他从小在窑场长大,耳濡目染下,15岁就掌握了贡砖烧制全套工艺。

  相比装窑、烧窑,制坯不仅是技术活,劳动强度也最大。现场,记者也体验了一把:木制砖模重达十几斤,再加上砖坯含水,要更重一些,制的坯有30多斤重。记者才扣了两回,汗水就把上衣浸透了。赵庆安讲,一天下来,窑场制坯工人平均要搬着30多斤的砖模来回走近30公里。

  夏天吃个冰棍是件很爽的事情,但如果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又是一番什么滋味?有这样一群人,暑天里身穿棉袄棉裤,在零下18℃的“冰窟”和30多摄氏度的火炉间穿梭。7月10日,记者来到聊城兴农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兴农冷库二期,切实体验了冷库工人“冰火两重天”的工作状态。

  兴农冷库二期是聊城主城区最大的单体冷库,面积约3万平方米。看到记者要进冷库,山东旺君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祥峰热情地找出全套棉袄棉裤让记者穿上。“相比冬天,夏天才是冷库工人最难熬的季节。从零下十八九度的冷库,到三四十度的室外,温差五六十度。”李祥峰说。

  40多岁的郭延立是一名叉车司机。记者见到他时,他头戴棉线帽,脖子上套着围脖,棉袄、棉鞋、手套等御寒装备一应俱全。每一次伴随着冷库门开合,冷库内外空气相遇,便会凝结成一片浓雾。“工人最多在冷库里不间断工作俩小时,全身穿得再暖和时间一长也冻透了。工作久了,身体也会被冻坏。”郭延立说。

  在冷库待了十多分钟后,记者已感觉手指发麻,写字也变得笨拙起来。出冷库前,郭延立又特意嘱咐:“出去后不能马上脱掉棉服啊,需要先适应一下外面温度,不然很容易感冒。”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