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挺立筋骨、气度初成的年纪。滨州,这25载岁月,像黄河水般日夜不歇地流淌,浸润、塑造着两岸的土地与人民。
破壁与步履
2000年,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时,黄河三角洲腹地那颗叫滨州的明珠,也悄然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撤地设市。那是个充满仪式感的时刻,仿佛一扇厚重的大门,在历史的风中吱呀一声开启了。
那时的滨州,市区没有火车停靠的站台,也寻不见无人机起落,至于万吨巨轮进出的港口还停留在蓝图上。然而,滨州人心里揣着这份清醒,也揣着不甘。一个沉甸甸的词——“追赶”,就这样无声地刻进了骨子里,成了这片土地上最朴素也最坚韧的生存意志。
要追赶,先得拆掉心里那道看不见的栅栏。撤地设市后的第一次“两会”,会场里涌动着一股热气,“追赶”二字成了大家心底的共鸣。近几年,全市上下从“思上”到“思强”再到“思进”,从“追赶”到“走在前”,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鲁北小城,竟也渐渐攒足了力气,显露出引人注目的模样,成了许多人眼中值得期待的“潜力股”。
如今再看滨州,真是大不同了。“六高五铁十专线十高速”,港口和机场骨架也日渐丰满,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正悄然织就。滨州通江达海、联通世界的那扇门越敞越开。京沪高铁二通道、济滨高铁通车运营以后,去北京,不过一顿饭的工夫;到上海,也只需在车厢里看部电影的时光;去省城济南,快得像是邻居串了个门。那些纵横交错的铁轨和公路,在晨光暮色中伸展,是决策落地时最坚实的筋骨,是蓝图化为通途时大地最深沉有力的回响。
短短25年,滨州这方水土竟也孕育出这般气象: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都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那高端铝业和智能纺织,产能竟做到了全球头一份;食品加工的营生也在全国拔了头筹。去年算起来,这五大集群营收竟有1.2万亿元,整个滨州工业营收更攀上了1.4万亿元的高峰。数字是抽象的,可那些日夜轰鸣的厂房、往来穿梭的车辆、工人们专注的脸庞,却让这数字有了温度,有了分量。
回望来路,那破壁的号角犹在耳畔,笃定的步履已深深嵌入大地的肌理。关于滨州的故事没有终章,还在继续书写。
实业与革新
走进魏桥轻量化基地,工业机器人的手臂划出精准而优雅的弧线。魏桥创业,这个连续13年跻身世界500强的巨人,去年销售收入突破5500亿元。车间里人影稀疏,唯有数据在屏幕上奔腾不息,无声诉说着智能制造的磅礴伟力。
更远处的天空,是滨州新的疆域。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内,钻石DA40飞机列队如银雁,蓄势待发。全国首家通用航空产业园、全省首个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在此落成,无人机在昔日的盐碱荒滩上翩然试飞。渤海湾畔,一个环渤海低空经济集聚区正从规划的图纸上昂然起飞。引擎的轰鸣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新声。
传统产业的根系亦在沃土中汲取创新的活泉。京博控股集团的管道深处,黑色的原油魔术般裂变,最终流淌成液晶屏幕上万千世界的流光溢彩。惠民绳网,从渔民的生计跃变为深海养殖的坚韧屏障,又化身冬奥赛场的安全卫士。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玻璃幕墙,总在晴日里将阳光折射成片片晃动的金箔,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捧着试管匆匆而过。此处与魏桥国科研究院并称“双核”,带动科创效应已超80亿元。
更令人动容的是滨州科技大市场。全省首家启用的市级科技市场里,一位清华博士指着智能灌溉模型对记者说:“我们在盐碱地种海水稻,芯片比犁铧更重要。”他所属的第33批清华实践团,正在滨城区梁才街道设计“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3.7%——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连续4年山东夺魁。数字背后,是研究员在实验室的彻夜灯火,是25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车间里的细微革新。创新之火暖了产业的毡房,也照亮了前路。
回望2024年,滨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稳跑在全省前列。18项主要指标中,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15项指标增速挤进全省前五,规上工业增加值、税收等6项指标增速更是夺得全省桂冠。尤为可喜的是,全国各行业协会出具的证明显示,67项滨州制造问鼎全球或全国之冠。这盛况,恰似这仲夏时节,百花盛开、绚烂夺目。
文脉与传承
“在知爱建”的春风拂过三载,早已融入城市的每个角落。社区书画室里,退休教师的笔锋游走,墨香氤氲;非遗工坊中,巧手翻飞,草柳编、布老虎焕发新生;广场上,秧歌的彩绸与街舞的节奏奇妙交融。滨州的文化版图、古老图腾与现代符号和谐共生,共同织就一幅热气腾腾的生活长卷。
这片土地,历史是沉甸甸的。其地处渤海革命老区的核心区,流淌千年的黄河水滋养着孙子的智慧、浸润着红色的血脉。这些,早已沉淀为滨州最深沉、最绵长的力量,如同大地深处不息的脉动。
“孙子故里”——这方水土孕育的智慧之光,已然成为滨州递给世界的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回望历史长河,滨州的身影从未黯淡:“尚书再造”的伏生守护着典籍星火,汉孝子董永的故事在乡野口耳相传,“布衣数学家”刘徽的智慧光芒穿透时空,北宋名相范仲淹曾在此生发忧乐情怀,咸丰帝师杜受田的学识滋养过宫廷,金石名家吴式芬摩挲过古老文明的印记。及至近现代,人民大会堂的恢弘蓝图出自滨州籍大师张镈的匠心,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滨州籍科学家张存浩痴心探索科学的星辰大海。
听,那传承千年的阳信鼓子秧歌,鼓点依旧铿锵有力;那八百年乡音未改的惠民胡集书会,说书人的惊堂木还在敲响岁月;那三百年声韵不绝的沾化渔鼓戏,渔鼓简板敲打着时光的节拍;那百余年浅吟低唱的博兴吕剧,唱腔婉转流淌着多少人间悲欢。滨州的文化血脉丰沛得令人惊叹:10项技艺被郑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项在省级非遗名录里闪耀着独特的光华。董永与七仙女的缱绻、双龙跪臣的忠义,在代代相传的故事里依然鲜活;蓝印花布印染的素雅、莲花灯制作的精巧、葫芦书法微烙的奇绝,无不令人屏息赞叹;更不必说那滨州剪纸的灵动、木版年画的朴拙、草柳编的温润、布老虎的憨趣……哪一样不是时光淬炼的匠心,在寻常物件上开出永恒的花。
墨香在纸面晕开,如同岁月本身,无声浸润着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古韵悠长,新声清越,在滨州的晨昏里,和谐共鸣。
心安与温度
一座城的温度,最终丈量于寻常百姓的眉宇之间。滨州的“五安工程”,以最细密的针脚编织着“心安”的经纬。
在白鹭湖畔的“心安·乐业”工坊学院,记者遇见了曾让下岗阴霾笼罩的王大姐,如今她手中的尼龙绳如彩蝶翻飞,日得80元,更重要的是,能从容接小孙子放学。她眼角眉梢舒展的笑容,便是“安业”工程最生动的注脚——328家滨州社区微工厂,累计上岗7.5万人的城乡公益岗,稳稳托住了就业的底线。
“安康”守护着生命的尊严。506个村卫生室旧貌换新颜,基层诊疗量跃居全省第二,村民看病不再跋山涉水,那份健康的屏障就稳稳地立在了家门口。“安居”则让诗意栖居成为现实。去年,25处新建绿地公园次第开放,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列全省第3位;60个老旧小区蝶变重生,入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国试点城市,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与鸟语花香的清新,就这样奇妙地交织在咫尺之间。更有“安心”“安养”的暖流,悄然浸润着老人与孩童的心田。
心若安定了,民便安,家便安,万事便有了根基,天下亦得其宁。这些年,滨州锚定“一业三保七有”愿景,织好网、兜好底、办好事,用心用情托起了老百姓的“幸福梦”。回望2024年,滨州社保、医保、低保水平稳稳地站在了全省第一方阵。更令人心头一暖的是,滨州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发布了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建设标准,持续擦亮“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金字招牌。这些金字招牌背后,是无数百姓舒展的眉头,是无数盏家门口亮起的安心灯火。
黄河岸边的张王村农乐园曾是沉寂的滩涂。如今,采摘大棚里草莓红艳欲滴,水上乐园笑浪喧天,森林乐园回荡着研学的童声。农旅融合的田园牧歌唤醒了沉睡的盐碱地,唱鼓了乡亲们腰间的荷包。1976年丙辰龙年,周恩来总理的一份骨灰撒入滨州段滔滔黄河水。如今,长河依旧奔涌,而当年那个“欠发达”的滨州,已在无数个奋楫的日子里悄然化蛹成蝶。(记者 隆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