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翻滚,蝉鸣聒噪,孩子们的暑假如何安排才能既清凉舒爽又收获满满?今年,济南市继续推出“泉”在济南过暑假系列活动,精心筹备了众多精彩内容,将这座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科技等资源巧妙串联,为孩子们铺就一条充满惊喜与收获的成长之路。参与竞赛、体验非遗、阅读书籍……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认知、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和成长积蓄力量。
2025年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全国决赛在济开幕。
1500余名选手齐聚济南笔尖逐梦
7月21日,2025年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全国决赛在山东济南开幕。1500余名参赛选手齐聚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标志着这场旨在激发青少年创新潜能、培育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赛事正式进入决赛阶段。
本届决赛由中国老教授协会主办,济南市教育局、山东师范大学联合承办,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协办。大赛竞委会副主席张彦春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支撑。而青年一代正是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因此,他对参赛学生提出三点期望:一是以“求索本源”的科学精神深耕基础研究,勇闯创新“无人区”;二是以“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锤炼系统思维,提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三是以“国之大者”的胸怀格局锚定创新方向,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伟业。
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方奎明在致辞中指出,进入新时代,济南市以“市域统筹、学段贯通、学科融合”为核心理念,构建起科学教育的新生态。他表示,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全国决赛不仅是竞技的舞台,也是思维的碰撞场,各位参赛选手在赛场上的表现将进一步强化济南的创新基因。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万光侠在致辞中表示,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支持的重要平台。
大赛委员会顾问姜钢宣读竞赛纪律,从诚信要求、考场规则、评审原则和安全须知四个方面强调维护赛事的严肃与权威。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学生刘恩玮带领全体参赛选手庄严宣誓,承诺将恪守诚信、尊重规章、赛出水平、赛出风尚。清华大学副教授梁恒作为评审专家代表郑重承诺,将守护赛事权威、护航青年梦想。
竞委会在开幕式上首次颁发“卓越引领贡献奖”,授予一级航天员陈全、清华大学副教授梁恒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姜萌该奖项。
据悉,赛程将持续三天,参赛选手需通过现场教学、即时测评、创新能力综合测评、案例分析撰写与答辩等多个竞赛单元,全方位展示其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面向青少年的全国性赛事。本届大赛自2024年10月启动,吸引全国超50万名高中生参与,经资格审查、全国初赛、全国复赛层层选拔,最终1500余名优秀学子晋级决赛。大赛深度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模式,着力构建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机制,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基础。
瀚阳学校成长共同体在玉符河畔共享户外活动乐趣。
“伙伴+”成长共同体绘就多彩假期
为解决学生假期无人看护难题,暑假伊始,济南高新区2025年暑期“伙伴+”学生成长共同体如期启动,家校社三方联动,全面推行“项目式实践探索”新形式。从开展情况来看,共同体活动包括读书学习、手工制作、体育运动、研学实践等,不一而足,让学生过一个充实暑假,也让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放”。
为让“伙伴+”成长共同体活动更加优质,课程体系全面升级成为今年的一大亮点。高新区教育文体部统筹专家型班主任工作室,精心打造了21门寒暑期精品课,并联合区管委会各部门推送了17类优质公益课程资源。各学校和社区还开发特色课程500余门,构建起涵盖“运动健康、阅读观影、劳动研学、艺术审美、文化提升”五大领域的课程矩阵,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金谷小学的孩子们在校长毕英春的带领下,将“启蒙课”搬到了学生家里。没有课本的“束缚”,毕英春用生活里的例子拆解知识密码,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瀚阳学校的孩子们则体验了机器人编程、非遗传承等多元活动,收获了知识与快乐。
实践场域的拓展同样令人瞩目。高新区建立了包含122个社会公益研学基地的动态清单,覆盖文化场馆、企业园区等多元场景,形成“博物馆里学历史、企业车间看科技”的实践路径。同时,整合了248处社区室内外活动场馆、219门社区公益课以及124处合作单位活动场地,构建起便捷的“家门口实践课堂”,解决了假期实践场所匮乏、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
瀚阳学校成长共同体体验牙医工作。
例如,瀚阳学校五年级的成长共同体开展了晨骑活动,孩子们在清晨的阳光下骑行,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学会了坚持与协作,养成了健康的作息习惯;科技制作小组的“小创客”则自发探究水力发电、加湿器原理,动手制作橡筋航模,在实践中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同时,成长共同体活动也增进了亲子感情。春晖小学五年级1班的“家庭同成长行动”,让亲子时光从简单的“陪伴”,悄悄升级成了充满温度的“共成长”。每天固定时段,亲子共读、打羽毛球、跳绳、做小游戏、观影等,让陪伴有了更生动的模样。
高新区的“伙伴+”学生成长共同体项目,不仅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平台,更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实现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家庭参与—志愿服务”的协同育人机制。活动实行“双师制”,学校专职导师全覆盖指导项目设计和过程管理,家长和社区志愿者兼职导师提供专业领域支持,有效解决了假期指导力量薄弱、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金谷小学周边的凤园社区联合学校与辖区教育机构,打造了“1+1+N”教联体模式,即“1”个社区平台提供场地支持与组织保障,“1”所结对学校与社区紧密牵手,“N”家专业机构引入特色资源,共同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公益课程。
在家校社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瀚阳学校五年级8班的家长精心策划了一场中医及口腔实践体验活动,孩子们穿上白大褂,在寓教于乐中收获了一场集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于一体的研学之旅。在牙科大夫的讲解下,孩子们了解了口腔卫生知识,学会了正确的刷牙方法;在中医文化体验环节,孩子们近距离观察了各类中药材标本,了解了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亲手制作了香囊,传承了传统手工艺文化。
遥墙中学校领导和老师则走进学生家庭,深入了解成长共同体活动实施成效。在初二12班学生杜晓琰的家中,校长王洪山一行观摩了“非遗丝线绒花制作”实践活动,鼓励孩子们在传承中创新,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这种家校社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和创新的种子。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暑期,高新区已有4.7万余名学生自愿组建成8000余个“伙伴+”成长共同体,参与率从项目启动初期的15%飙升至90%。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也是“伙伴+”成长共同体项目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生动体现。
家庭教育集市“妙解”育儿难题
暑期已过半月,孩子作息不规律、沉迷电子产品等问题,让家长愁眉不展、焦虑不已。7月1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教育集市”在钢城公馆社区热闹“开市”,家庭教育专家走进社区,现场为家长破解“暑期教育难题”。据了解,这是济南市钢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的“家教良方‘赶集’送——钢城区家庭教育惠民行动”。
家庭教育专家走进社区,为家长破解“暑期教育难题”。
当晚7点,钢城公馆社区小广场上,几张长桌一字排开。家庭教育专家刚一“就位”,就被热情的家长团团围住。家长李女士第一个坐下“问诊”,满脸无奈地说:“孩子开学上三年级,我想让他假期学个英语字母、背个简单的句子,可他一点儿也不上心。”为此,李女士和孩子吵得不可开交,亲子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钢城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员李研洁耐心安抚了李女士的情绪,给她详细介绍了三年级英语的学科特点,并建议她从多个维度帮孩子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比如,在家中张贴英语单词卡片、英语卡通海报等,利用多媒体资源挑选适合三年级孩子的英语动画片、英语儿歌等,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视听体验中培养对英语的好感。
像这样的“问诊”,现场持续不断。对于手机管理、亲子沟通、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家庭教育专家一一拆解,并给出个性化解决方案。
在“家庭教育集市”里,一位眉头紧锁、满脸苦恼的初中生缓缓走到家庭教育指导师刘学玲面前,倾诉了自己在学习和家庭关系上的双重困惑。“我感觉自己学习特别吃力,不管怎么努力,学科成绩就是提不上去。而且,我爸爸情绪特别容易激动,我特别害怕跟他交流,那种压抑的氛围让我喘不过气来。”
刘学玲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耐心地给出建议:“首先,你要主动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和困惑都讲出来,让爸爸知道你内心的想法。其次,你可以和爸爸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让爸爸看到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的方向。”
接着,刘学玲补充道:“你也可以请妈妈帮忙,把想法告诉妈妈,请妈妈跟爸爸说清楚你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大家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相信你的学习状态会慢慢好起来。”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还向家长“配送”了家庭教育资源,大力推广“钢城e家”视频号和公众号。不少家长立刻扫码关注,“以后在家就能听专家讲课,太方便了”。
这场持续2小时的“家庭教育集市”,就像一场及时雨,缓解了家长的育儿焦虑。截至结束,累计为30余组家庭“问诊”,发放家教资料200余份,吸引近百人次参与。钢城区教体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克花表示,后续还会开展多场社区巡诊活动,让“科学育儿”真正落地,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赵世彩 曹莫 冷亚茹 实习生 滕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