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夏粮单产水平、总产增量居全国第一;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0%;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5.8万人……7月21日,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山东经济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较强韧性,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山东以农业大省、工业大省、开放大省和人口大省的长期稳健之势,确保了上半年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周德禄说。
渤海湾畔,百米高的白色“风车”迎风转动,追“风”逐“绿”;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内,轮毂、主轴等风机配件下线,通过近在咫尺的港口驶向全球。
“订单排到了10月份。”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张帅说,“公司在制的主流产品为10兆瓦大型海上风电铸件,另有单重仅50吨的25兆瓦风机主轴预计10月底交付,30兆瓦产品也进入预研阶段。”
风机大型化、轻量化趋势,牵引着新能源装备产业链企业向“绿”向“新”。这种“新”不仅体现在制造端,更深入应用场景。
针对高端船舶的焊接,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引导船厂引入免示教智能柔性协作焊接机器人,实现了国产机器人在复杂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展现了山东智能制造装备标志性产业链的创新活力。
这样的标志性产业链,山东布局了19条,同时还有67个细分产业链。山东优化形成“总链长+链长+链主”的“链长制”机制升级版,全年将举办省级对接活动30场,带动各市举办各类活动600场左右,服务中小企业10万家以上,进一步激活“链主”企业融链固链积极性。
标志性产业链建设,是山东稳定工业增长大局的关键抓手。据测算,2024年19条标志性产业链规上企业数量超3.6万家、实现营收近11万亿元,均占全省的90%以上。
每一条产业链,都是一根以规模效应抵挡市场波动不利影响的工业“强筋骨”。它们如同19股强劲的“动力绳缆”,协同发力,持续拉动工业巨轮破浪前行。
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山东工业“稳”的家底:装备制造业上半年增加值增长13.0%,高于全部规上工业5.3个百分点,上拉全省工业增速3.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铁路船舶、电子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2%、21.1%、21.9%。
“山东规上工业增加值高于全国6.4%的增长水平。其中制造业增速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也领先全国,国民经济运行‘压舱石’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巩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石绍宾说。
周德禄分析认为,工业投资之稳,进一步激活了经济发展新动能。今年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长13.4%,明显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速,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这也推动全省工业结构更加优化,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动力更加强劲。
“优等生”进阶,吃劲更需稳住劲。
7月22日大暑。“吨半粮”核心区,德州临邑县种粮大户魏德东的2000亩玉米正值拔节期。“今年用上了高性能播种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夏粮收成比去年又高了一点。”忙着精准灌溉的魏德东,对即将到来的秋收有底气。
山东向来是产粮“优等生”。今年夏粮“成绩单”是在2024年高基数基础上取得的,持续稳产,殊为不易。坚决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山东全力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稳,还体现在对外贸易之稳、社会就业之稳。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1.73万亿元,增长6.8%。周德禄认为,山东加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重点实施外贸稳量提质十大行动,各项稳外贸政策措施加速落地,全省进出口结构更加优化,外贸基本盘更加稳固。
加快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山东全力稳就业促增收。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5.8万人。就业之稳,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预期。
受访专家和企业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山东立足自身禀赋和优势,在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稳健发展韧性,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底气所在。(记者 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