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最基础的单元和细胞,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近年来,济南市各街道(社区)积极探索建设智慧社区,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成果应用到社区场景中。
从精细网格管理到便捷为老服务,再到切实为基层减负,多元智慧场景不断涌现,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更让居民切身感受到“智”理带来的生活品质跃升。
数据“向云端” 服务“在身边”
在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综治中心,一块智慧大屏实时监控着社区动态。这个集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民生保障、应急管理、智慧物业、经济运行六大模块于一体的网格化智能工作平台,已成为社区治理的“智慧大脑”。
近年来,天桥区以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通过智能平台、共享直播间、创新养老模式等举措,让老旧社区焕发智慧新活力。
其中,南村街道依托智能工作平台,一方面建立常态更新机制,为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等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深化“网格化+12345”“警网”融合,提升事项流转和处置效率。
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网格学堂”开展网格化智能工作平台使用专题培训。
工人新村北村街道构建起“街道总网格—社区网格—微网格”的三级工作架构,除了联动遍布社区的探头及“可照明、可广播、可充电、可监控”的智慧灯杆等数字化设施,网格员手机里还安装有“北村一网通”APP,可随时将问题反馈至街道智慧网格管理平台。
北园街道的治理实践也颇为典型。由东泺河社区党组织书记带头出镜的“和荷美美·幸福满园”共享直播间已开播近一年,设置了“小园窗口”“小园护航”“小园探店”以及“小园课堂”四个板块内容,聚焦政策咨询、好物推介和技能提升等领域,成为社区与居民的“连心桥”。“太极养生课我学了一年了,很适合我们老年人。”社区居民王大爷已经是社区夜校的老学员。夜校自去年成立以来,每周都有音乐、书法等特色活动,戏曲舞蹈、声乐器乐以及书画摄影、养生保健类课程更是成了“香饽饽”。
面对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数字技术也成为托举“幸福夕阳红”的关键力量。南村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烟感报警器,24小时联动家属、网格员和应急平台;北村街道则为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系统,养老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智慧平台第一时间介入查看。
数字赋能阵地建设 构建全龄友好幸福圈
济南高新区孙村街道云湖社区与云海社区立足自身实际,通过空间再造、资源整合、技术赋能、运营创新,探索出一条社区阵地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孙村街道云湖社区党支部书记贺芸芝介绍,4年前这里只有一座7000平方米的空壳建筑和一张写满“不可能”的民生清单。
济南高新区云海社区开展特色活动。
云湖社区于2024年6月与第三方运营机构签订共建协议,盘活闲置空间资源,引入多元业态并投入智慧社区建设资源,共同构建“政府监管+社区运营+科技赋能”新模式。
针对年轻人“线上生活”习惯,云湖社区联合科技企业开发“云湖通”,居民打开“云湖通”小程序,不仅能办理生育登记、社保查询等42项政务服务,还能预约瑜伽课、兑换志愿服务积分。
云海社区则将5500平方米的闲置综合体打造成“邻里会客厅”。
“我们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为‘1+N’服务矩阵,设置暖‘新’驿站、居民会客厅、养老医疗点等,积极引入服务功能。”云海社区党支部书记田洪凯介绍,“我们通过走访调研居民需求,结合社区共建资源多的优势,以合作共建的形式引入运营合作单位,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第三教室’教育服务平台,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托管培训等服务。”云海社区通过购买服务,心理辅导、康养服务每周入驻,破解“服务碎片化”难题。
“线上+线下”智慧养老 让幸福“不打烊”
在老龄化加速的当下,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莱芜区张家洼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给出了答案。这个“公办民营”项目由济南市莱芜区爱壹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养老模式,月均服务3000余人次。
在莱芜区张家洼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员关丽正在陪老人聊天。
走进中心,智慧养老平台的大屏幕上各类数据实时跳动,老人状态清晰可查。急呼宝信号显示设备是否在线,跌倒雷达标注老人活动范围,智能监控传回居家场景。这些设备如同“隐形守护者”,24小时监测血糖、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数据异常时系统会立即弹窗报警,平台第一时间联动家属并调度工作人员上门处置。
爱壹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龙丽表示,这套系统将“被动等待求助”变为“主动监测预警”,为独居、失能老人筑起安全防线。76岁的王作水对此深有感触,瘫痪在床13年的老伴儿曾让他寸步难行,如今依托智能监测,他终于能抽空去公园遛弯、钓鱼。
线下服务同样暖心。中心构建“15分钟服务圈”,为居家老人提供助浴、助洁等上门服务,已覆盖周边30余人。日间照料中心常态化开展书法绘画、合唱棋牌等活动;临时短托服务为出差子女解除后顾之忧,去年帮助20余户家庭度过照护空窗期。
目前,中心已获评街道综合三星级标准,计划拓展互助养老、探索“养老+文旅”模式。从解决“吃饭难”到守护“夕阳红”,张家洼街道用智慧为养老提速,让“老有所依”从愿景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一表通享”破“表困” 基层减负见真章
数据重复填报、表格多头报送、统计时限紧迫、填报标准不一……长期以来,基层干部饱受“表格之困”,章丘区相公庄街道探索出“一表通享”模式,以章丘区数据要素融合赋能平台为依托,完善数据填报体系、推动数据精准回流,治理“为表所困”难题初见成效。
过去,像办理残疾人死亡登记、高龄死亡及迁出这类高频业务,村干部们少不了要来回奔波于党建工作区和街道之间,盖章、交材料,费时又费力。如今,街道依托一表通核心数字工具,实现平台数据自动填报,信息在线提交,系统自动流转,彻底告别了跑腿盖章的繁琐流程。更关键的是,平台内置了统一表单模板和数据标准,以往因部门要求不一导致的反复填、格式乱的问题迎刃而解,真正实现了数据“一次填报,多方共享”,填报效率和准确性双双跃升。
章丘区相公庄街道基层工作人员利用“一表通”办理业务。
“一表通享”带来的不仅是便捷,更是效率的飞跃。为了让基层干部脱离“表山单海”,更高效地服务群众,相公庄街道依托数据要素融合赋能平台,升级了办事流程,日常需要填报的表单,可灵活配置数据采集时限、人员范围及主要信息,大部分填报任务止步于街道和党建工作区一级,不再一股脑儿压到村和社区。这一改变立竿见影,数据采集效率提升90%以上。“以前为死亡登记及迁出这两项业务跑街道是家常便饭,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省下的时间能走访好几户群众。”石龙村残联专职委员韩莎说。基层干部得以从繁重的填表任务中抽身,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的一线。
数据的精准流转,直接惠及民生。残疾人补贴、高龄津贴等民生资金的发放因此更加准确、及时,有效堵住了“多发、漏发”的风险漏洞。业务办结后,相关数据自动更新“沉淀”至平台数据库,为构建村级数字档案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