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省宁津县津城街道津东社区的文化广场上,“津骑兵”老年健康骑行队的22名队员整齐列队,81岁的队长栾洪林手持扩音喇叭,带领队员们吟诵起自编的移风易俗顺口溜。车把上飘扬的“移风易俗宣讲队”红旗与队员们的白发交相辉映,一场别开生面的“马路课堂”就此开讲。自队伍2001年成立以来,这支平均年龄79岁的银发队伍,24年的时间骑着自行车走遍街道92个村落,用乡音串起文明线,让移风易俗的种子在津城大地生根发芽。
老校长的“文艺宣讲经”:把村规民约唱成家乡戏
“津骑兵”的发起者栾洪林,退休前是后王中学的老校长。2018年助力宣讲之初,他就带着队员们琢磨:“宣讲不能干巴巴念文件,得让老百姓听得进、记得住。”有着近40年教龄的他,发挥语文教学专长,将党的政策理论改编成快板书、三句半。
“去年张家长,彩礼要了十四万,愁坏小伙断了缘;今年李零彩礼配良缘,小两口笑开颜……”这段《彩礼新风》快板,是栾洪林根据街道真实案例改编创作的“保留曲目”。在洼刘村宣讲时,村民们围着他的小马扎听得入迷,散场后还有年轻人追着问:“栾校长,能把词儿抄给我不?我给我对象念念。”
如今,这支队伍里有6名退休教师,他们组成“文艺创作组”,累计编写移风易俗小戏12出、顺口溜38段。76岁的王丙臣曾是音乐老师,他给快板谱上地方小调,让宣讲变成“听得见的文明”。今年春天,他们编排的《零彩礼婚礼》等2部小话剧,在街道巡演23场,每场都能收到村民自发送来的茶水和板凳。
老党员的“调解辩证法”:用身边事化解心头结
队伍里党龄最长的苏茂林,是有着50年党龄的退休村干部。每次宣讲到“厚养薄葬”主题,他总爱讲自己调解的一个故事:“前几年刘庄村有户人家,老人在世时不孝顺,去世后却要大办丧事撑面子。我带着队员们上门,先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再拉着主家看街道上撰写的‘移风易俗劝导队打响丧事简办第一枪’等宣传白事简办的新闻,最后那家人主动缩减了宴席规模。”
在“津骑兵”22名成员中,13人是退休老党员。他们随身“津骑兵”们携带的有“三件宝”——调解笔记本、移风易俗宣传册、小马扎,见证了无数次“润物细无声”的劝导。69岁的李学伟曾在担任过村级临时负责人,他独创“三步调解法”:先听村民倒苦水,再讲政策摆道理,最后用“村里老规矩”找平衡点。去年以来,他成功劝说8户村民放弃大操大办,其中两户还主动加入了宣讲队。
银发智囊团的“创新密码”:让老传统接上新媒体
虽然骑行队队员平均年龄79岁,但这支队伍里藏着不少“技术达人”,在街道工作人员协助配合、培训传授下,队员们也掌握自己的“独门绝技”。“家人们看过来,咱骑行队到东雒村了,今天咱就给大家伙说说啥叫‘喜事新办’……”72岁的退休教师王德民举着手机直播,身后队员们骑着插满彩旗的自行车缓缓驶过,这个由“津骑兵”推出的“银发直播间”,单场直播最高观看量曾达1000余人次。76岁的侯德华自学智能机摄影摄像后,把队员们的宣讲片段发给街道宣传办做成15秒短视频,配上字幕和背景音乐,在村民微信群里广泛传播。他配合制作的《为群众奉献》纪录片,被街道后王小学选为“优秀校外德育作品”。
为了让宣讲更接地气,老教师们还把政策编成“方言段子”。“红事新办不铺张,省下钱来存银行;白事简办不攀比,如今,“津骑兵”的宣讲版图已从线下延伸到线上,累计开展骑行宣讲300余场,制作新媒体作品10多个,带动街道92个自然村成立移风易俗小分队。当夕阳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清脆的车铃声里,传来的不仅是岁月的回响,更是文明新风穿越街巷的脚步声。正如栾洪林在日记里写的:“只要车轮不停,这文明的种子就会一直播下去。”(吴晓童 吴浩然 张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