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位于山东省利津县汀罗镇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中重度盐碱地实验验证基地里,一株株玉米迎风挺立。然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到来之前,这块土地盐碱成分达10‰以上,作物无法生长。
为了改良盐碱地,发展特色农业,202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这里着手打造千亩中重度盐碱地科技应用示范场景,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引入特色植物21种,研发土体通排快速脱盐等关键技术6项。“改良后的盐碱地,可以达到亩均收入1000元以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生樊晶介绍。
聚焦育种和改地两个关键环节,利津县探索建立综合利用桥头堡,在滨海盐碱地上建起了新粮仓。全县实施40536亩盐碱地改造提升项目,建成耐盐作物博士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10家、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13处,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之路。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