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不过,检查不停”。当前正值防汛备战关键时期,济南市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内涝治理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为了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管网清淤工作只能在夜间进行。7月18日晚,记者跟随施工队伍走进历城区龙凤山路(贞观街-贞元街段)和槐荫区腊山河西路的雨水管网清淤现场进行采访。
当晚8时许,龙凤山路车流不断、人来人往,大辛河与巨野河排水分区二标段项目经理郑龙带领施工队伍早早地开始了清淤工作。操作员熟练地把高压水枪送至雨水管道内,对污物进行精细清理。
唐冶片区属于巨野河排水分区,是济南市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内涝治理大辛河与巨野河排水分区的重点区域。在前期的清淤检测排查工作中,施工方发现局部雨污水管网存在腐蚀、塌陷、淤积等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已经对大部分管网进行了清淤、检测和排查,并及时开展修复工作。根据不同的损坏程度,采取了点修、整修、紫外光固化等多种修复方式,对于一些淤堵严重无法清淤的管道,我们则进行了开挖换管工作。让管网在暴雨来临时能够‘顶得住’压力,保障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郑龙说。
此外,施工方还针对文苑街、幼安街、邢村街、世纪大道等与土河、刘公河的重点雨水入河排口的淤堵进行了疏通,部分地方还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在主要位置配备了智慧监控量测设备,能够实时掌握排水、积水情况,以便快速响应各类突发状况,提高排水效率。
晚10时半,操作工范魁明被工友用绳索从腊山河西路的雨污管道清淤检测井内拉了上来,此前,他在井下已经徒手扒拉了一个多小时的混凝土垃圾。“因为倒虹吸内的混凝土垃圾不好清理,我们下井的工作主要是清理管道内的混凝土垃圾,然后把这些垃圾运送到地面上,再用管道机器人进行检测。”
与龙凤山路不同的是,该处正在进行的是倒虹吸管道的清淤检测。范魁明在井下工作的同时,济南雨污分流项目专业工程师孙照青与同事们密切关注显示屏,屏幕上显示着倒虹吸管道内的实时画面,这些画面由一台智能机器人传输过来。
记者注意到,这台智能机器人长约半米,高约30厘米,前置摄像头可以起降和旋转,可以实现对管道内异常情况和问题的识别。井上的技术人员通过设备控制着这台机器人的行进、转向等动作,井下的检测画面清晰地显示在显示屏上,井下情况一目了然,为清淤工作提供了精准的参考。
“作业前,我们对倒虹吸管道的上游进行了气囊封堵,使用两台强排泵进行施工导水,然后进行管道通风、气体检测。因井室内布满垃圾,已看不到管道,我们采取人工下井的清理方式,对井室内淤泥、水泥块进行清理。管道露出来后,我们再使用疏通车与清淤车对管道进行清淤。”孙照青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