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25 09:20:37
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字体:

  青岛科技大学的黄义钢教授,入职1年多来解决了多个产业技术难题,转化橡胶自密封等技术成果价值近千万元。但如果按照原先引进人才的奖项、论文、专利等硬性要求,他甚至达不到入职标准。

  “不同类型人才有不同岗位特点、不同发展赛道、不同评判标尺,必须深化分类评价改革,让搞理论研究的能沉下心坐‘冷板凳’,让搞科技攻关的能铆足劲啃‘硬骨头’,让搞成果转化的能放开手去‘闯市场’!”在7月24日召开的全省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会上,省科技厅厅长孙海生说。

  科技人才评价是科研创新活动的“指挥棒”。2024年1月,山东作为全国6个试点省市之一,正式启动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在全省确定20家试点单位,突出“分类导向”,将科技人才分为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社会公益研究四大类,制定分类评价标准,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作为本次改革的核心。

  青岛科技大学作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明确将人才评价自主权下放到重点科研团队,并为特殊紧缺人才设置破格通道。该校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汪传生教授团队掌握橡胶材料自密封技术,但缺少应用开发人才,成果难以转化落地。黄义钢原是一家科技企业负责橡胶轮胎材料设计开发的技术人员,借着改革东风,黄义钢顺利加入汪传生教授团队,以硕士学历破格直聘教授。黄义钢入职后,学校又为他“量身定制”了考核指标,完成成果转化目标收益后,无需再考核奖项、专利、论文。

  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改革强化的是市场导向,探索把技术合同交易额、市场估值、创办企业效益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构建专家、用户、企业和第三方深度参与的评价方式。而对基础研究类人才,则是强化原创导向,不把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指标,重点评价“从0到1”学术成果的原创性、贡献度、同行认可度和影响力。

  这次改革试点的最大变化是单独增加了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推动试点单位重点突出支撑国家安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通过提高承担重大攻关任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激励人才勇担国家使命、为国服务奉献。山东大学作为试点单位,明确把重大任务的完成进度、实现国产化替代等情况作为重要人才评价指标,去年山大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数量同比增长了60%。

  对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则强化需求导向,根据农业、水利、卫生、海洋等不同岗位特点,建立行业用户、服务对象和社会参与的评价方式,重点评价社会贡献情况。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的医生王富华,就是公益类人才评价改革的受益者。王富华在眼眶病、斜弱视方面具有高超手术技术,每年累计完成三、四级手术近千例,受到患者一致好评。但由于忙于临床手术,“缺少科研成果”成为这位知名手术大夫职称晋升的“拦路虎”。在改革试点中,医院出台“临床+技能+科研+教学”评价体系,让临床能力成为职业晋升的“金标准”。王富华凭借临床工作量、临床技能2项指标全满分,达到岗位晋升60分合格线以上,被破格聘任为主任医师。

  在试点中,山东省推动各试点单位将科技人才评价结果作为岗位聘用、职务晋升、薪酬确定的重要依据,实行职称评定“一票通过”等改革,真正实现“评用结合”“以评促用”。去年以来,全省20家试点单位累计有160多人通过“一票通过”获得破格晋升。(完)

【纠错】 【责任编辑:丁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