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威海高区田和街道洪智社区,居民通过社区微就业帮扶项目,实现在“家门口”学手艺挣钱。
残障人士、失业二孩妈妈、“4050”大龄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与社区联系紧密。要推动他们就业,离不开社区的助力。威海市把社区就业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开展“社区微业”行动,通过社区“微就业”“微培训”和“微指导”,推动就业困难群体兜底就业、换赛道就业和主动就业,有效提升了社区就业服务能力,促进“两低两高”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
目前,威海市已在社区、商圈、高校、产业园区等建成各类基层就业服务网点339个,配备专兼职服务人员500多人,依托“社区微业”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5400个,推动失业人员再就业2.7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43万人。
“微就业”让就业“困难户”
有业可就
纪祥是文登区东城社区居民,也是一名残障人士。最近,社区将他推荐到社区微工坊,干点简单的手工活。像纪祥一样,东城社区微工坊还有另外10名残障青年,他们每天在这里工作三四个小时,从事电子产品组装、食品预加工、艾产品制作等手工活。
残障人士、无业二孩妈妈等就业困难群体因为自身或家庭原因,不能从事复杂的工作,工作时间不能太长,通勤距离也不能太远,这类群体的就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像其他劳动者一样进入就业市场。
“了解到社区就业困难人员的相关需求后,我们因人设岗,结合他们的就业技能、可支配时间,在社区设立微工坊,并创设了特殊群体创业摊点,让他们不出社区就能赚钱。”东城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姝君说。
为解决残障人士、无业二孩妈妈等群体的就业难题,威海市分类设岗,针对劳动能力受限的残障群体,设立了80多个“公益厨坊”“洗车坊”“手工坊”“味工坊”等各类社区微工坊,教授他们从事简单劳动;针对劳动时间有限的二孩妈妈等失业群体,通过设立环卫、交通疏导等公益性岗位和筛选家政、餐厅服务员等小时工工作,让他们能够实现家庭、工作兼顾;针对有点手艺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和状况较轻的残障人士,打造“雷锋巷”灵活就业集结地,设置修补、助老、餐饮等服务摊点,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微培训”让大龄失业者
换赛道就业
“不要担心我们年龄大,拍出视频没人看,现在很多平台四分之一的观众年龄都在50岁以上,大家就拍身边家长里短的小事,这个题材受众很多。”近日,在荣成市崖头街道河西社区举办的短视频培训课上,一位拥有20多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给20多名社区大龄失业人员讲授了自媒体题材选择技巧。
目前,荣成市崖头街道河西社区已开设罗锅桥维修、洗乐缝衣坊等“能工巧匠工作室”,累计培训短视频制作、中医护理、非遗面塑等8个专业、400多人次。
“4050”失业人员是社区就业高度关注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特点是上有老下有小,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就业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威海市依托社区及时对他们开展“微培训”。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地方特色和实用性,培训项目包括具有地域特色的胶东花饽饽、牡蛎宴、乳山炸甩、文登烧烤等美食培训;深具威海传统特色的钩针、编织、蜡染、拓印培训;健康照护、家政服务等需求多、见效快的技能培训以及网约车、外卖员、直播销售、民宿运营等新业态培训等。在培训模式上,创新打造“社区夜校”“周末课堂”等培训载体,挖掘社区手工达人、工匠师傅、技艺传承等师资资源,成立各类“能工巧匠工作室”,手把手教授技术;文登区东城社区、荣成市崖头街道青山社区等十余个社区还与附近职业培训学校合作,针对大龄失业人员需求,组团定制了一批技能培训项目,开展“短平快”培训。今年以来,威海市已对“4050”失业人员、大龄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开展培训3000多人次。
通过参加社区“微培训”,大批大龄失业人员重新就业,涌现出了张春燕、赵丽红、胡美芳等一批再就业创业典型。为充分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作用,威海市在社区内积极搭建再就业创业展示“微平台”,开展“就培创培在身边”行动,充分利用社区微场景,讲述大龄失业人员参加“微培训”实现再就业创业的故事,营造社区“微培训”推动“家门口”就业创业氛围。
“微指导”让未就业毕业生
走出“等待区”
小马是威海经开区皇冠街道金滩社区的一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目前在家备考公务员,但他又觉得考公竞争激烈,尽早就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解到小马家庭条件一般,公考对他所学的机械专业设岗数量有限等情况后,职业指导师为他提供了“短期尽快就业+中期适时跳槽+长期考公”的建议,指导他“多条腿走路”,尽早积累就业经验,避免与社会脱节。
在威海市职业指导师专家团走进社区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就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该群体具有学历水平高、就业热情高的优势,但同时又存在初入社会,缺乏就业技能、就业心理预期高等问题,给家庭和自身带来较大压力。
针对上述现象,职业指导专家结合这一群体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擅长技能和就业意向等因素,与他们一起分析自身的优势和短板,精准为他们提供个性化职业规划。为真正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职业指导后,人社部门还会提供包括政策推介、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在内的“12333全链式服务”,即1年内至少开展2次政策对接、提供3次职业指导、推荐3次岗位信息、提供3次免费技能培训信息。
截至目前,威海市已累计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进招聘会、进企业”活动121次,“一对一”指导服务各类求职者6734人,为252家次企业提供用工指导服务。线上方面,开展直播招聘活动8次,嵌入职业指导内容,线上观看人数10.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