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是世界防溺水日。夏季是溺水事故高发期,我们该如何防范?如何识别不同水域风险?遇到溺水事故应如何救援?笔者走访了相关水域救援专家。
水下暗藏隐患,莫被平静水面迷惑
不少人认为岸边浅水区域相对安全,但无论是自然形成的江河湖海,还是人工修建的水库池塘,水面之下往往潜藏着超出预期的安全风险。
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水域救援专家组专家陈斌解释:“在内河、水库等看似平静的水域中,水底可能暗藏废弃渔网、鱼笼、断杆等障碍物,而且水下常存在‘断崖’式的地形,肉眼看似水浅,可能骤然垂直到数米深水区。长期被水浸泡的泥岸土质松软湿滑,在不熟悉的水域附近岸边行走时也要提防塌陷危险。”
河流、溪流、海水等流动水域情况更为复杂多变,水下易形成多种危险水流形态,容易使人失控、翻滚,难以脱身。在夏季备受青睐的海滨浴场,离岸流是最需警惕的“隐形杀手”。
国家水域救援青岛大队分队长刘翰林介绍:“我们可通过观察识别其踪迹,若某片水域颜色明显发黄浑浊、水流持续向深海方向移动、海浪突然变小或断裂、漂浮物加速漂向外海,则很可能是离岸流。月牙形沙滩是其高发区,且其位置、强度多变,涨潮时出现概率更大。”
落水慌乱挣扎不可取,保持冷静是关键
如果不慎遇到离岸流,刘翰林提醒,应保持冷静,不要试图逆流游回岸边。离岸流流速可达每秒2米,对抗只会快速耗尽体力。会游泳者可面朝岸的方向,向离岸流两侧平行于海岸斜45度角游动,脱离水流后再顺浪向岸边游。可借力呼救,游泳技能一般的人,若穿了救生衣,可保持漂浮,同时大声呼救,等待救援;若没穿救生衣,尽量放松身体漂浮,节省体力等待帮助。
溺水时,惊慌失措往往是最大的敌人。“对于不会游泳或水性不佳者,切勿因惊慌而胡乱扑腾,加速体力耗尽与下沉。可采取‘短吐深吸’的方式,短暂吐气后深吸一大口气,尽力鼓起腹部。”刘翰林强调心理调节的重要性,“务必提醒自己‘不紧张、不反抗’,让水的浮力托住身体。将耳朵没入水中,头部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双手在水面下轻柔划动以助平衡,双脚则完全放松。这种姿势能最大程度节省体力,维持呼吸,为等待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盲目救援不可为,科学施救很重要
看到有人落水,很多人会本能想下水救人,但水域救援专家陈斌介绍:“高达90%的溺水事故救援者,都是因为盲目下水而遇难。”
如发现有人溺水,第一时间应立即大声呼救,吸引周围人注意,寻求帮助,可寻找像竹竿、树枝、长绳、救生圈、空矿泉水桶等有利工具,将其捆扎在一起伸向落水者,将其拉上岸。
“需要注意的是,救人时应趴在岸边降低重心,或将绳子缠在像栏杆、大树等固定物上,防止被落水者拖拽下水。同时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清晰说明落水地点,方便救援人员快速到达。”陈斌强调。
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若发现被救溺水者无意识,应迅速将其置于较硬平整地面,清理其口腔鼻腔异物,进行人工呼吸。“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倒挂控水法,其科学性存疑。控水会耽误黄金抢救时间,且可能导致胃内食物反流,引发窒息。”陈斌说。(郭旭阳、刘心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