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集团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山东能源科创园为主阵地,加快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打造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业务合作于一体的原创技术“策源地”。
加强原创性攻关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7月4日,山东能源科创园一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俯身调试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固体氧化物电池加压测试系统。园区另一侧,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装备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不久前成功研发了STI微震监测系统。
据该实验室副主任王存文介绍,STI微震监测系统实现了微震监测全过程的自动化、无人化运行,监测震级标准与国家地震台网达成统一,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筑牢了坚实的技术防线。
山东能源科创园首期投入10.2亿元,规划了高端化工、矿山安全绿色智能开采、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功能区,全力攻关引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技术。在这里,每个实验室平台都迸发出强劲的创新动能。
据山东能源科创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入驻科研基地的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旨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4年底,园区累计研发投入2.3亿元,已获得130余项专利。
打通制度性障碍
打造科创“政策特区”
山东能源科创园的创新硕果,源于深层次的制度变革。园区运营负责人手持一份《山东能源科创园管理办法(试行)》表示:“入园机构前三年免考利润指标,考核重心转向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这一“放水养鱼”的举措,解除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数据显示,虽不考核利润,却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
除此之外,成果转化激励力度更是空前。山东能源科创园针对重大成果转化盈利项目,允许在3至5年内,每年最高可提取50%净利润奖励核心团队,这样的利益共享机制成为推动成果走向市场的重要驱动力。
“过去专利锁在抽屉里,现在转化收益直接关系到团队切身利益,积极性完全不同了。”山东能源集团科技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技术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隋建才说。
山东能源科创园的资源保障同样是“大手笔”。进驻机构享受“三免两减半”租金政策(前三年免租,第4-5年半价),降低初创成本;搭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提供优质优惠服务,避免重复投入;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加速项目落地;赋予研发机构负责人更大决策自主权,允许单列研发项目计划,提升研发与转化效率。
“这套以创新质量、产业贡献为导向的‘组合拳’,呼应了山东省科技体制改革方向,建立了以创新质量、产业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让‘科研老黄牛’也能出头。”山东能源集团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技术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范建国介绍。
深化产业化应用
助力产学研集群成势
山东能源科创园不仅是空间的提供者,更是创新资源的强力“整合者”“连接器”。园区积极拓展合作网络,加速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在山东能源集团新巨龙公司洗煤厂,一台四足巡检机器人正灵活穿行于皮带走廊。监控室内,现场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介绍:“这台机器人搭载了激光雷达、多光谱云台相机、机械臂、拾音器等模块,防水防尘,可实现自主导航避障、测温、异常识别、处置作业等功能,真正实现无人化巡检作业。”这台高度智能的机器人,正是山东能源科创园区与山东大学深化校企合作的产业结晶。双方聚焦国家战略急需的智慧采矿、深地探测等领域,通过共建未来技术学院、产业研究院等平台,集中力量攻关前沿核心技术,推动创新成果在矿山一线落地应用。
山东能源科创园的成果转化远不止于此。在园区内长碳链尼龙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撑下,山东能源东辰瑞森成功建成国内首条长碳链尼龙连续化生产线,实现了从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量产的全链条突破。与此同时,电气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变频器、动态无功补偿、轨交能馈装置、储能、防爆电气等五大系列产品研发攻关,其研发的百兆瓦级先进储能系统已在东营项目成功应用,助力新风光公司斩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
为进一步突破地域限制,汇聚顶尖创新资源,山东能源科创园还将触角延伸到全国创新高地,精心布局了多个“科创飞地”,成功促成多项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山东能源科创园转化落地,实现了聚才的新路径。
锚定“十五五”,山东能源集团将持续深化改革,勇攀科技高峰,聚焦绿色低碳技术迭代升级,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杜娟 周法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