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沂源县在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典型案例评选中位列第一,成为全省仅有的5个获评区县之一,其山区丘陵治理经验获全省推广。该县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水土环境的影响为目标,通过技术推广、管理优化、资金保障三项措施,破解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难题,打造出可复制的“沂源样板”。
沂源县以新技术新模式为突破,破解传统农业生产难题。建成25处数字果园,依托智能管理实现精准施肥用药;打造21.37万亩高标准农田,通过喷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节省水肥药超10%,每亩化肥、农药用量分别减少4.1公斤、0.9公斤;在全省率先出台全域水肥一体化发展意见,投入2000万元完成22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发布9大作物配方,示范覆盖78万亩,化肥用量较2021年下降4.89%;强化病虫害监测与指导,推广健康栽培、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2024年覆盖49万亩,农药用量较2021年降低5.27%。
通过优化升级管理体系,沂源县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按下“加速键”。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投入5822万元实施整县制项目,升级140家养殖场户处理设施与42家种植基地基建,实现规模养殖场农田全配套;创新“网格化+巡查+台账”机制,规模场设施配套率达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超90%。结合林果主导种植结构,推广果园覆盖、秸秆青贮等模式,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建立“有偿回收”机制,2024年秸秆回收率达95.8%。开展废弃农膜回收试点,构建“户交、村集、公司运、定点处置”网络,设400余个村级临时回收点、11个镇街固定回收点,形成完备体系,2024年农膜回收率达94.3%。
沂源县精准谋划项目,实施沂河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重点工程,争取各级专项资金2.3亿元;优化财政投入,列支6500余万元专项用于污染治理,发行1.38亿元政府专项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完成340个村治理任务,治理率达76%。创新融资模式,策划总投资19.93亿元的EOD项目,建设30公里生态隔离带、2850亩沂河源湿地及1.74万亩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区,通过“肥瘦搭配”实现污染防治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记者 董娜 通讯员 王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