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不断深化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机制改革,持续推动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走深向实,作为全市“金名片”的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民营经营主体达207万户,贡献了青岛60%以上的投资和税收、70%以上的进出口、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纳入国家数字化改造试点范围企业796家,累计238家企业完成改造并通过验收,清算拨付奖补资金3373.7万元。上半年,青岛民营经济向新向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7%,保持全市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当前,青岛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促进服务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着力推动全市民营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听取民营企业家意见建议,共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4月,成立了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专项小组,进一步强化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统筹领导,形成发展合力。在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中,青岛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第8位,其中,市场环境指标位列全国第3名,较去年跃升2个位次。
对民营经济发展来说,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后,青岛迅速开展宣贯系列活动,不仅召开高规格会议开展专题宣讲辅导,更是主动创新方式方法,按照不同行业“定制”宣讲内容,让宣贯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此外,青岛启动了民营经济“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将《青岛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纳入立法调研项目,持续构筑民营经济发展制度性保障。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青岛聚焦发展所需、企业所急、政府所能,持续构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有效激发民营经济发展动能和活力。今年以来,出台《青岛市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2025年青岛市民营领军标杆企业服务行动计划》,制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赋能工作方案,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试点,加快“青岛政策通”平台改造升级融合,畅通与“鲁惠通”双向数据共享,夯实省市一体化运营基础。平台累计发布74条政策事项,兑付资金12.48亿元。同时,围绕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加大信贷投放、精准配置资源,上半年拨付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5915万元,融资租赁奖补资金416.45万元,拉动融资租赁额近4.16亿元。
民营企业家是改革创新的重要实践者,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教育培养作为促进“两个健康”的重要着力点,在思想政治引领、素质能力提升、优化成长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更多新一代民营企业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方面,深入实施“薪火相传·青蓝计划”,扎实开展企业家“传帮带”活动,积极推进“1+10+N”的年轻一代组织体系建设,帮助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围绕政策、科技、人才、金融、产业等方面,构建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生态圈,为民营企业家成长搭建平台,提供“阳光雨露”。
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青岛将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增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发展沃土,不断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