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然而,从全镇挂上号的落后村,到集体经济“排头兵”,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小芳沟村打赢这场“翻身仗”,用了不到十年。
村会计眼中的十年
一大早,妻子费兆芝张罗好早饭,热气腾腾地端上了桌。小芳沟村会计成伟从里屋出来,麻利地套上衣服,拿上摆在床头上的一本笔记本,又从饭桌上拿了个馒头,边吃边往门外走。
成伟在村里干了10年会计。这10年,他经历过村集体账上一年到头没有一分钱,连换把暖水瓶都犯难的窘境;也经历过全年进账几千块钱时的“惊喜”,觉得这就已经“很出息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这么一天,村集体交给他管的可支配收入达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转机发生在2017年。这一年,岚山区启动“头雁领航”工程,镇上回引在外企业家李业伟担任小芳沟村党支部书记。记得那年,李业伟组织了5名有想法的党员出去考察学习,成伟就是其中之一。
“不出去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好,不出去不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干。”成伟回忆。回来时,大家讨论了一路:差距就在那摆着,守着老思想、老路子,什么时候能有好日子?
说干就干,找政策、谋产业,扶持资金来了,手脚也就展开了。
如今,一到年底,成伟不光为对账、分红忙,也为村里怎么花钱忙。拿出多少钱用来改造基础设施,多少钱用于民生改善,多少钱用于投资,这个预算他们要提前做出来。“过去没钱,作为会计也确实清闲,现在忙得顾不上吃饭,但是心里畅快啊。村里有钱,干啥都有底气!”成伟爽朗地笑了,这笑声里有许多欣喜,也有诸多期待。
思路一变天地宽
小芳沟村全村268户人家,1000来亩地,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把土地看得比什么都金贵,巴掌大的地方也得种棵庄稼,因为增收太难。村集体更没有增收门路,眼看着其他村,富的富了、强的强了,小芳沟还是垫底儿,想发展项目也没有空间。
现实逼迫下,村子把发展的眼光放到了全镇地图上。隔壁的大芳沟村,一些农村院落已经荒废了十余年。在镇党委推动下,小芳沟与大芳沟、南湖西头、安家湖等4个村联合,整合150万元上级扶持资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了1800余平方米的厂房。
作为牵头村,小芳沟党支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招引来实木加工企业入驻经营。就这样,荒废的土地盘活了,每年有了15万元固定收益,拉来的订单还另有50%的分红。
靠近海边嘛,海产资源丰富,食品加工最有优势。小芳沟村有思路,北范家村有空地,借助上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两个村联合入股,盖起加工厂房,很快就吸引了企业入驻。由此,小芳沟村每年又有了10余万元的分红收入。
尝到“隔空发展”的甜头,小芳沟村的“胃口”变大了。距离该村8公里外的毕家村,前两年因教育资源整合,一所小学闲置了,小芳沟村又有了新想法。在驻村第一书记的牵线下,小芳沟村与毕家村联合,承接了青岛科技大学日照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培训业务,先后整合各类资金300余万元,将学校高标准打造成了一处集教学、培训、食宿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教育培训基地。仅这一项,每年就能为小芳沟村带来70万元的收益。
还不止于此。村子紧靠的一条公路叫青赵线,近两年,小芳沟村成立劳务合作社,承包了青赵线3公里道路的环境养护,每年收入12万元。村里闲着的劳动力轮流上阵,工资日结,不仅村民有活干,一年下来,村集体还能落下2万余元净收入。
不出远门能挣钱
春末夏初,采过最后一茬鲜叶,茶树打了“头”,当季的茶园管理就算告一段落了。58岁的茶农李艳又像往年一样换了个身份。李艳戏称自己是山东海伦食品公司的“候鸟式”员工,农忙时回家种田,农闲时回公司上班。这也是山东海伦食品公司为照顾附近村民,给部分员工的“特权”。
李艳家里种着3亩茶园,每年“五一”前后,茶园进入采摘期,她就“不能出门了”。“十一”之后,秋茶采摘结束,茶树进入“休眠期”,李艳也该穿上工服去上班了。
“春茶结束后中间空着好几个月,我这个年纪了,到厂里去干食品包装,活轻快、离家也近,每月能发四千多元工资,几个月下来,能挣两万多嘞,再加上茶园的收入,一年下来很可观。”李艳细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认真地说。
这笔钱她已经连挣了三年。据企业负责人武德亮介绍,海伦食品公司共有120多名员工,都是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像她一样的“候鸟式”员工不在少数,而一些相对稳定的技术岗位,工资则会更高。
小芳沟村村民孟凡仓就属于技术岗位员工。他在海伦食品公司从事生产设备的维护,月薪能达到八千多元。
“以前我就是打零工,家里有老有小,也出不了远门,只能在周围转悠。当过装卸工,还学过厨师,都没干出名堂。看着这家企业离家这么近,村里的招聘通知刚贴出去,我就来应聘了,后来公司专门安排给我培训技术,把我从一张‘白纸’培训成技术员,挣得也比以前多,收入还稳定。”孟凡仓说。
孟凡仓表示,妻子在附近村的一家幼儿园工作,两个人的收入,刨去生活开支,还能攒下不少,小两口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前两年买了一辆私家车,每天开车上下班,抽空还能开着车带孩子出去转转……”
这几年,随着一个个企业办起来,周边五六个村子都搭上了小芳沟的这趟村集体增收的“顺风车”,200多名村民走上了家门口的工作岗位。对这里的人们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姚文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