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滨州市玉米已陆续进入大喇叭口期,正值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多种病虫害集中危害的高风险期,为有效保障玉米生产安全,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品质改善,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导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为全市玉米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意见》指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原则,重点防控玉米南方锈病、叶斑病、褐斑病、穗腐病、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病虫害,目标在于保护功能叶片,促进增产,降低毒素污染。要在做好前期防控和田间管理的基础上,优先采用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科学协调应用化学防治,并大力推广统防统治。
根据《意见》指导,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要具体实施“压前控后”两次关键防治。在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应重点防治叶斑病、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病虫,压低病虫基数,减轻后期穗腐病及蛀食性害虫危害。在吐丝至乳熟期应结合玉米“一喷多促”技术,混合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诱抗剂),有效控制蛀穗害虫和穗腐病。
滨州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充分发挥各级监测站点作用,发动种植主体开展大田普查,加强信息会商与发布;明确重点区域和防治适期,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选药用药,确保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田;统筹用好各级防控资金和项目,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通过购买服务推动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记者 张子强 通讯员 常慧红)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