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浪潮中,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以下简称医院(学院)〕积极响应深化医教协同育人模式的号召,自2025年起,立足临床实践育人需求,创新构建“选、育、管、评”见实习学生闭环管理工作体系,积极探索设立基地班主任工作机制。
这一创新举措是医院(学院)锚定“高水平省级医学中心”建设目标,优化滨州医学院多校区模式下分校区的学生管理运行,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人力财力的加大投入和科学配置,主动探索临床实践阶段医学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专兼结合”创新路径。其不仅是破解分校区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等现实困境的有益尝试,更是为学生成长和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的生动实践。
从调研到选拔 精准施策
医院(学院)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小组成员涵盖了各科室的骨干医生、教学管理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用多种调研方式,从学生的学习成长、生活需求到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全面深入地了解分校区学生情况。
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学生流动性大是一个突出问题。其次,兼具学业指导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一专多能”式学生管理人员不足。最后,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突出。基于这些调研结果,医院(学院)领导班子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决定创新出台《基地班主任管理办法》。这一办法的出台,是在学生管理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办法明确了基地班主任“辅助专职辅导员、强化临床育人”的职能定位,构建起了权责清晰的管理框架。基地班主任不仅要发挥自身临床专业特长,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选拔基地班主任的过程中,医院(学院)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程序。通过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兼顾各专业所在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专职辅导员意见建议,共有44名申报者参与了选拔。医院(学院)成立了专门的评审小组,对申报者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评估。评审小组不仅考察了申报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注重考察他们的品德修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经过层层筛选、严格评审和选用意见交互,最终有17名医务工作者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基地班主任。
从规范到温度 双向奔赴
“走到学生案头、看到学生手头、想到学生心头、做到学生点头”——这是医院(学院)党委书记王东在基地班主任和专职辅导员首次对接大会上提出的“四到”要求。这就需要基地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需求;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更要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走进学生的心里,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在基地班主任的工作中,这一要求化作了具体行动。
为加快基地班主任角色转换,3月1日,医院(学院)召开基地班主任与专职辅导员对接大会暨聘任仪式。在具体工作推进中,创新实施“五个一”量化标准,要求在接管新班级后一个月内熟悉全体学生基本情况,每月集中指导不少于1次,每月召开班委和舍长碰头会不少于1次,每月开展特殊群体学生谈心谈话不少于1次,每周随堂听课、宿舍安全检查不少于1次。
针对宿舍管理难题,基地班主任们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方法。他们推行“网格化管理”,将宿舍划分为责任区,由班委担任网格员。这种管理方式将宿舍管理责任落实到了具体的个人,提高了管理成效。
从协同到融合 管理升级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专职辅导员与基地班主任的“专兼联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联动机制将医院(学院)的临床资源和学校的管理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在处置学生突发事件中发挥了实效。
在学业帮扶方面,基地班主任们更是绞尽脑汁出实招,他们联合班委成立“补习小组”,为学业上遇到困难的学生定制辅导方案。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从成长到担当 教育闭环
在“破冰融入期”,基地班主任们通过“三深入”(深入学生课堂、深入学生宿舍、深入学生实习岗位)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创新深化期”,基地班主任积极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既注重专业素养培养,又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在医院(学院)承担的滨州市脊柱侧弯筛查公益行动中,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达到250余人。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充分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了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让党建团建引领与自治实践同频共振,成为提升育人实效的有力举措。
在活动策划和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生们从最初的被动执行任务,逐渐转变为主动策划和组织活动。他们积极与社区、学校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制定活动方案,安排人员分工。在筛查过程中,学生们认真负责,为每一位受检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记录,并给予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从制度创新到实践深耕,基地班主任工作体系正以“临床育人”为纽带,架起医生成长的立交桥。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创新。它将医院(学院)的临床资源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马珍珍 张光学 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