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郓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聚焦工业用地资源紧张、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创新统筹谋划构建机制、分类施策盘活土地、要素赋能产业发展“三步走”工作模式,累计消化盘活存量工业用地6463亩,获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100亩,释放产业空间超1500亩,撬动社会投资25亿元。
构建联动工作体系,下好全域土地高效配置“一盘棋”
山东省郓城县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起“上下联动、政策支撑、数据赋能”的高效推进机制。
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成立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问题会商、进度通报等协同机制,形成部门联动、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高效推进体系,为处置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创新构建“1+3+4”工作机制:锚定“年度盘活闲置低效用地500亩以上”核心目标;精准划分闲置土地、低效土地、批而未供土地“3类处置靶区”;探索政府收储改造、原土地使用权人改造、市场主体改造、国企参与开发“4种盘活路径”。创新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摸排机制,依托卫星遥感影像、土地供应数据库和“智慧国土”监管平台,结合实地踏勘、企业走访等方式,建立“图、表、数”三位一体动态管理台账,为科学制定处置方案、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创新土地盘活模式,打好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组合拳”
山东省郓城县针对闲置低效土地、批而未供土地等不同类型,按照靶向处置原则,让每一寸土地都重新焕发活力。
推行闲置土地“三类处置法”,灵活运用“限期开发+协议收回”“约定税收+转型升级”“兼并重组+腾笼换鸟”等形式,累计完成39家企业兼并重组,盘活闲置土地2945亩。原鲁发化工项目,于2018年出让面积100.2亩,然而由于煤炭指标问题,项目停建、杂草丛生,土地陷入闲置状态,2023年,通过“协议收回+腾笼换鸟”模式,将该地块出让给郓城县新动能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但出让后的土地依旧处于闲置状态,为彻底盘活该地块,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规划,决定通过“划整为零+分割转让”形式,将该地块分割成三宗地,其中21.37亩用于聚酯化纤项目,34.49亩用于牛羊肉加工项目,47.034亩建设换热水站,一举破解“大块地难盘活”的困局。如今,聚酯项目年产化纤5万吨,牛羊肉加工带动周边200余农户增收,土地价值实现“三级跳”。
推广“工业上楼”模式,出台容积率奖励、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复合功能楼宇。圆通菏泽智创园整合周边低效用地,经过土地综合整治后,按照“标准地”供应方式,将区域评估前置,通过“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模式办理用地手续,较传统模式缩短6个月以上,成为“拿地即开工”的典范,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项目签约后,通过建设二层厂房,让168亩土地实现空间翻倍。同时,引进智能分拣搬运系统,建成8万平方米智慧仓配中心,智能化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每年节省全市农产品等快递物流成本15%,可实现快递物流业务量3亿件/年,业务范围辐射40多个城市,年营业收入可达11亿元,成为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唯一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
建立“前端精准识别—中端分类处置—末端长效监管”的闭环管理机制,前端依托卫星遥感与大数据平台,绘制批而未供土地“数字地图”;中端按照“能供尽供、应撤即撤”原则,对已落实项目地块加快供地,对无开发计划地块及时撤销批文、恢复原状;末端建立“供后监管+预警督办+效能评估”全周期监测系统,推动监督关口前移,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481亩,其中工业用地1703亩。
建立土地赋能机制,描绘县域经济高质发展“新图景”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扎实实践,在存量工业用地消化处置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健全“全周期”土地供应制度体系,创新推行土地联营供地模式,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累计为78家转型升级企业办理用地手续,盘活存量土地1310亩,其中56家企业实现“拿地即办证”,亩均投资强度提升6.5万元,税收同比增长14.5%。泰和纺织改造前,老厂区“低散乱”,32亩土地上厂房破旧、设备落后。在该公司提出转型升级用地需求后,经过多次实地了解和测量,决定通过“土地联营+工业上楼”模式,为企业补办用地手续后拆除重建,规划建设多层厂房及车间约2.2万平方米。项目启动后,新建2.6万平方米高层数字化车间,纺纱工序垂直布局,物料运输距离缩短90%,在没有新增土地的前提下,生产效率提升10%,产量提高20%,企业总规模达到11万纱锭,成为“零增地技改”的标杆,成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建立“亩均效益”评价体系,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档,对A档企业给予用地价格优惠、优先供地等“优先发展”政策;对B档企业推行弹性出让、租赁等灵活供地方式;对C档企业引导“零增地”技改;对D档企业鼓励兼并重组、腾笼换鸟。近年来,规上企业A档、B档企业数量分别从84家、273家升至96家、287家,C类、D类企业数量从72家、23家降至42家、22家。
推行“土地+产业”融合招商模式,聚焦酒类包装、木材加工、高新技术等主导产业,精准招引22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通过“定制化供地+专班化服务”,实现项目与土地资源的高效匹配,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县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依托盘活的工业用地,规划建设未来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片区等10个特色产业园,构建“一区多园、错位发展”的空间格局。通过“规划引领、精准配套”,实现从“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的转变,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强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