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菏泽市全力打造‘大义菏泽’城市名片,涌现出了一大批模范人物。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见义勇为工作,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关心关爱见义勇为模范,全面落实优抚保障政策,完善表彰奖励机制,不断营造崇尚英雄、礼遇模范、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7月24日,山东省菏泽市委书记张伦接见受表彰的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武国升家属,动情地说。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上,生命永远被定格在35岁的菏泽市东明县黄河滩区农民武国升,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他用生命践行了“见义勇为”四个字的千钧重量。
黄河滩区的冬日是凛冽的。2021年2月21日,东明县黄河段排凌期的河面还漂浮着冰凌,35岁的武国升和父亲正在岸边的麦田里灌溉小麦。“救人啊!有人掉黄河里了!”急促的呼救声打破了河滩的宁静。武国升猛然直起身,只见黄河水面上,一名女童正在冰水中挣扎,女童的弟弟则下河试图施救。河面漩涡涌动,两名儿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千钧一发之际,武国升连棉袄都没顾上脱,光脚踩在冰碴子上就跳下去了。他先把离岸边较近的男孩推上岸,转身又朝被冲到河中央的女孩游去。
正月的黄河水,寒气刺骨,浸透了水的厚棉衣变得沉重无比,冰凌不断撞击着武国升的身体。就在他即将抓住女孩的瞬间,一个巨大的漩涡将他卷入深处,再也没有上来。那个早上还和伙伴约好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永远留在了这片他深爱的黄河滩。
在菏泽,像武国升这样的勇者并非个例。当危险降临,总有普通人挺身而出,用本能的善良诠释“见义勇为”的重量。从冰河救人的张国涛,到闸口夺秒的赵云剑,再到火海护粮的孙志东,一个个平凡身影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勾勒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2025年1月30日,曹县十米沟的冰面下,张国涛的救人壮举同样惊心动魄。走亲戚途中的他听见呼救,发现一辆轿车正滑向河心,他立即跳入冰河,奋力将车往浅水区拽,并指挥车主先将两个大孩子递出车外,又从车窗将一婴儿抱出,再指挥车主夫妇从天窗爬出,踩着他的肩膀转移到安全地带。20分钟的救援,张国涛冻得嘴唇发紫,却说“只要人没事,冻点怕啥。”
这样的感人瞬间,在菏泽大地上不断上演。在今年夏收时节的麦田里,孙志东驾驶着收割机冲向火海的身影,成了乡亲们眼中最英勇的画面。当时,孙志东正在去往邻村收麦路上,发现一处麦田突然起火。风助火势,眼看就要蔓延到周边二百多亩麦地。孙志东二话不说,驾驶着收割机冲进火海。热浪烤得他满脸通红,浓烟呛得睁不开眼,他贴着火焰边缘收割,硬生生“割”出一条隔离带。“麦子是农民的命根子。机器烧了能修,麦子烧了就啥都没了。”事后孙志东朴实地说。
普通人的挺身而出,最是动人心魄,他们用行动擦亮了“大义菏泽”城市名片。
在菏泽,见义勇为不是偶然的迸发,而是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彰显菏泽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
“菏泽民风淳朴、崇德向善、有情有义,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承。”菏泽市社科院院长荣海生认为,菏泽曾饱受黄泛之苦,颠沛流离中,人们扶老携幼、相互帮扶;重建家园中,众人拾柴,团结一致,这些都是菏泽凡人善举层出不穷的文化基因。
菏泽市因势利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培育凡人善举的道德土壤。菏泽发展见义勇为事业作为弘扬传统美德、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抓手,持续优化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事迹发现、表彰奖励、关爱保障、宣传教育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全力擦亮“大义菏泽”的城市名片。比如,菏泽市对于每一起见义勇为的表彰都是大张旗鼓的。见义勇为行为确认后,第一时间开展表彰。坚持即时表彰和集中表彰相结合,对于重大典型见义勇为行为,将表彰仪式设在见义勇为人员的单位、社区或家门口,在亲朋同事的见证下授予荣誉证书、奖金、奖牌等。同时,将每年6月18日定为全市见义勇为宣传日,力求让表彰奖励与宣传工作同频共振、同步推进。出台《菏泽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实施办法》《关于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促进见义勇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优化表彰奖励机制、关爱保障力度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大关爱力度,依法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
在菏泽,平凡英雄辈出。在他们身上,人性之美、正义之魂、文明之光得到充分彰显,激励更多人心怀敬仰、崇尚荣光,将见义勇为精神传递下去。他们的精神如同黄河岸边的灯塔,让“大义菏泽”城市名片,在一次次挺身而出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