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蜇”么鲜!2025年头船黄山海蜇上岸-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7/31 15:23:06
来源:青岛崂山区委宣传部

青岛崂山:“蜇”么鲜!2025年头船黄山海蜇上岸

字体:

渔民卸下刚捕捞的海蜇。

  “大家出发了!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7月25日下午,在青岛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黄山村的渔港热闹非凡,一艘艘渔船开足马力驶向大海,开启了本年度的海蜇捕捞季。这口盛夏时节鲜嫩脆爽的海蜇,不仅是青岛人餐桌上的“人气明星”,还满载着黄山村村民代代相传的乡情与期盼。

  身处崂山风景区内的黄山村,南距太清宫1.5公里,北距华严寺4公里,不仅以秀美景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闻名,海蜇和海蜇宴更是一张亮丽的名片。400余年前,黄山建村伊始,村民靠海吃海,就有捕捞、加工、食用海蜇的传统。手扒海蜇里子成为黄山村世代传承的手艺,黄山村也就有了“中国特色海蜇第一村”的称号。

  距离黄山村不远,崂山头以北的海域,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海底深沟,是海蜇繁衍、生长的聚集地。由于是近海捕捞,渔民驾驶小船从码头到捕捞区域一般只需要15分钟到半小时,保证了海蜇的新鲜度。

  渔船出海后,留在岸上的渔民并未闲着,他们将腌制海蜇的池子提前冲刷干净,估摸着时间将一口口柴火灶提前添水烧热,只待渔船一靠岸,立刻就能着手处理新鲜海蜇。

  25日18时许,海天相接的边界线出现了几个小黑点,由远及近,正是满载海蜇的渔船陆续返航。人们纷纷兴奋地挥手高呼:“收获怎么样!”“挺好的!收成不错!”船上的渔民回应道。船靠岸后,码头变得更为忙碌了,渔民将装着海蜇的桶、箱子挂在起重器的钩子上,岸上的人转动把手,把控好机械臂的方向,几秒钟就将沉甸甸的海蜇吊起来运到三轮车上,一筐筐码放整齐后,又通过车辆将各种海蜇部位运到码头的加工区。

  与此同时,几位大姐也跨上渔船,开始处理海蜇里子。海蜇捕捞后的加工处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海蜇被打捞上船后,渔民们紧接着在船上对海蜇进行手工分离,分成海蜇皮、海蜇爪、海蜇脑、海蜇里子等。“海蜇脑子、里子只有第一时间分离、加工才能被保留住,如果时间上一耽误就‘消失’了。”有着38年捕蜇经验、63岁的老渔民林先荣说。

  “海蜇里子”是当地人的一种说法,是海蜇伞盖内侧的一层薄膜。几位妇女戴着手套将海蜇铺在案板上,小心翼翼地揭开海蜇里子的边缘,然后一只手按住固定,另一只手快速揉搓,扩大里子和伞盖之间的空隙,再轻柔地撕拉,如此反复,仅需不到半分钟,便能处理好一张完整的海蜇里子。

  海蜇加工区里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放在架子上沥水的海蜇泛着晶莹的光泽,滴滴答答落下的水滴里满是大海的咸鲜气味,灶台里的柴火烧得正旺,火苗透过灶门缝隙蹿出半人高。渔民们正是抓住了船上分离、炉上加工的短短时间,才成就了黄山海蜇纯净不含沙的高新鲜度,这也是黄山海蜇的一大特色。

  对于黄山村村民而言,海蜇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水产品,而且蕴含着几代人接续奋斗的温情记忆。林先荣是家中第四代捕蜇人,如今他经常把捕捞海蜇的故事讲给后辈听。“黄山村祖辈勤勤恳恳,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最早村里还没有渔船的时候,老辈子人就用山里采的一种柔韧的草搓成绳子,把好几根粗壮的树干捆到一起,做成筏子出海,船锚也是拿木头做的。捞海蜇、运海蜇全都靠人力,挑着担子一趟趟搬运。售卖也要天不亮就挑担子走山路去卖,来回就是一整天。现在都不一样了,在街道和村委的帮助下,码头机械化程度更高了,给大家干活省了不少力。”

  近年来,黄山村因地制宜,支持渔民成立了海蜇专业合作社,开起了渔家宴,创制了“黄山海蜇宴”,由最开始简单的海蜇加工起步,逐渐延伸出“黄山海蜇”产业链。黄山海蜇宴总共有将近10道菜,主要以海蜇里子炒白菜、海蜇脑子炒鸡蛋、海蜇凉粉、海蜇爪子炖瓜等为主,每年到了海蜇捕捞季,“游小城吃海蜇”已经成为一条感受山海小城全域旅游的经典线路,更是王哥庄美食文化的代表。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