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握话筒的播音梦,到操控无人机的“新农人”,“95后”青岛小伙刘元浩2018年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创业,用现代科技颠覆传统耕作,更带动周边20余名青年组成“智慧飞防队”,让“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信念,在即墨沃土上落地生根。
回乡
1996年出生的刘元浩,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后因热爱转攻摄影摄像。凭借专业技能,大三时他月收入已超万元,并且规划着毕业后奔赴一线城市发展。然而毕业前夕,父亲刘文新的一通电话,骤然改变了刘元浩的人生航向。作为一位自1996年起就与农机打交道、并于2008年创办了农机合作社的资深“老农机人”,刘文新敏锐地察觉到农业领域涌现的新技术机遇,却深感自身对新事物的接受局限。“现在农业上有不少新技术,我们老辈人弄不明白也难实现,你能不能回来帮帮忙?”电话那头,父亲对他说。
放弃月入过万元的前景和都市梦想,回家务农?这与他精心规划的蓝图完全背道而驰。挂断电话后的数个夜晚,刘元浩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一次偶然的网络搜索,刘元浩发现了无人机在农业植保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其实大有可为!”这个发现瞬间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种。2018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即墨段泊岚镇。
“飞”跃
彼时,植保无人机在当地还是稀罕物。面对周边人的重重疑虑,刘元浩沉下心来,潜心钻研技术资料和操作视频,常常学习至凌晨一两点。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他购入了第一台无人机进行试验。这台装备了多个环境感知摄像头、下方带有夜间照明灯、中央配置大容量药箱、拥有四组强力旋翼的机器,因其独特形态被好奇的村民形象地称为“铁蜻蜓”。
无人机的作业效率让刘元浩惊喜不已,以往两人背负喷雾器辛苦一天,最多也只能完成二十亩地。而这台“铁蜻蜓”一上午就能高效作业近300亩,不仅喷洒更加均匀,还能依靠精准定位系统作业,彻底解决了人工喷洒时往返加水、定位不准的难题。然而,当他满怀信心地向村民推广时,迎接他的却是此起彼伏的质疑声:“这玩意儿靠谱吗?”“装那点水,能比得上俺们的大喷雾器?”“飞到半道坏了,把俺的药糟蹋了咋办?”
为打消村民疑虑,刘元浩在自家麦田划出两块试验田:一块采用无人机精准施药,另一块沿用传统人工喷洒。结果极具说服力,一个月后检测,人工作业田块的害虫发生率高达40%,而无人机作业田块仅为5%。“人工喷洒药液只能附着在叶片正面,而无人机旋翼产生的下压气流能有效翻动叶片,使药液均匀覆盖正反两面。”刘元浩向村民解释。
“铁蜻蜓”以过硬的实力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刘元浩还给村民算了一笔经济账:相比传统人工喷药,无人机作业每亩仅收费5元,十来亩地只需几十元成本,通常一小时左右即可完成,效率与成本优势显而易见。
扩军
信任建立后,业务量迎来爆发式增长。2019年,刘元浩的无人机作业面积仅1万亩,短短一年后,仅在即墨区内的作业量就激增至十几万亩。他的无人机数量也从最初的两台迅速扩充到三四十台,并组建起一支专业飞防团队。在农忙高峰期,团队清晨五六点开工,奋战至晚上七八点,单人单日作业量可达1000亩左右,净收益相当可观。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和被广泛接纳,刘元浩深刻意识到仅靠自己一人会飞远远不够,必须培养一支专业化的飞防服务队伍。为此,他建立起“田间课堂+实训基地”的培训体系,免费向学员教授无人机操作技术,并将自家麦田开放为实训“试验田”。培训班规模从最初的5人逐渐扩大到30多人,累计已培训学员约200人。
如今,一支由20余名青年组成的“智慧飞防队”,服务范围已覆盖即墨、平度、莱西三区市的70余个村庄、2000余农户,年作业面积突破20万亩。子承父业的刘元浩,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青岛浩硕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经理的重担。他正带领着新一代的“新农人”队伍,操纵着无人机、智慧农机等现代科技装备,在家乡广袤的金色田野上,奋力书写着现代农业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