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用好衔接资金,撬动产业振兴-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8/05 15:28:06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青岛:用好衔接资金,撬动产业振兴

字体: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扶上马送一程”,是5年过渡期的生动写照。于其中,只有用好用活财政衔接资金,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瓶颈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来自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过渡期以来,青岛市直接用于产业项目的财政衔接资金8.5亿元,累计实施产业项目144个,通过资金撬动、产业赋能、基建升级,让衔接资金成为滋润乡村蓬勃发展的“源头活水”。

  释放资金杠杆效应

  “今年,我们的头茬马铃薯收获后,就立刻收入冷库,后续收获的马铃薯再按照合作方的要求,向其生产基地发货。”在西海岸新区六汪镇,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国栋望着眼前的“金蛋蛋”告诉记者。

  2024年,合作社所在的西海岸新区“祝兹乡韵”衔接推进区获批省级衔接推进区。衔接推进区整合乡村产业发展资源,聚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扶持以胶河大白菜、胶河马铃薯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发展,以4250万元衔接资金撬动6000余万元行业资金、社会资本,实施总投资1.1亿元的38个项目。

  借衔接推进区建设的东风,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利用衔接资金升级马铃薯集中种植区的基础设施,开展道路硬化、灌溉系统改善、排水设施优化等工程,助力马铃薯亩产从1000多公斤提高到2500多公斤。

  随着马铃薯的丰产,储存难题也随之摆在眼前。大量马铃薯收获后如遇阴雨天极易发霉,难以实现标准化加工和规模化销售。为破解产业发展掣肘问题,衔接推进区内建成2400平方米专用仓储保鲜库,可以存放马铃薯5000吨。保鲜库的建成既有效保障了马铃薯品质,又能让农户通过错峰销售实现产品增值。如今,合作社已与美国百事公司(中国)达成长期合作,实现了订单化生产,每年向该公司提供马铃薯2万吨,一个个小土豆华丽变身成了增收致富的“金蛋蛋”。目前,该合作社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23万亩,社员发展到158人,辐射带动5000余户,销售收入达3600多万元。

  这是青岛“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双轮驱动模式的缩影。过渡期以来,青岛市四批7个推进区统筹投入财政衔接资金超3亿元,撬动行业资金、社会资本超5亿元,重点支持加快产业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覆盖28个行政村、7万农村人口,形成“资金撬动—产业链升级—资本聚集”的良性循环,在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培强特色产业筋骨

  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但薄弱的“资金”基础,一直是农村发展产业的短板。在此背景下,财政资金的精准投入,犹如及时雨般为乡村产业注入了源头活水,不仅有效补齐了发展资金缺口,更通过示范引领和杠杆撬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为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即墨区北安街道辛和村,党委书记张守礼每天都会到村头的光伏电站转转。这个利用201.7万元衔接资金建设的452.4千瓦光伏项目,自2024年建成并网发电以来已收益33万元,预计全年收益可达70万元。

  辛和村辖区内有400亩的印刷包装产业聚集区,2023年,村庄通过大量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用电需求与用电成本等情况后,敏锐地捕捉到光伏发电项目的巨大潜力。经过一年多的考察、论证以及多轮协商,村庄先后与20余家企业以每度电0.9元的价格达成了用电意向,年意向用电量超过200万千瓦时,为光伏发电项目的落地实施筑牢根基。解决发电销售渠道问题后,村庄积极与发改、供电、自然资源等部门沟通协调,经过充分筹备与论证,2024年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在项目建设进程中,村庄主动探索发展新思路,围绕资源利用做文章,把目光瞄向了光伏棚下空间。“光伏发电项目紧邻交通要道,车流量非常大,周边6公里范围内没有对外营业的充电站。村委会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商机’。”张守礼介绍,随即,村庄自筹资金70余万元,利用光伏棚下空间建设了6组12头的智能充电站和300平方米的“司机驿站”,并委托滴滴旗下小桔平台运营管理,每天充电站仅服务费收入便超过400元,项目还带动2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过渡期以来,青岛将55%的衔接资金投向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了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标杆项目。如,在平度市旧店镇建成东北亚最大蝴蝶兰种植基地,年产鲜花200余万株,产值4000余万元;支持即墨区移风店镇打造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吸引23家国际种业强企入驻,年销售额达6亿元;支持西海岸新区宝山镇打造“中国蓝莓第一镇”,建设冬暖式蓝莓种植大棚24个,年产蓝莓约5万公斤,产值达500万元……如今,通过衔接资金支持建设的智慧大棚数量突破2000个,设施种植面积新增5000余亩,推动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跃居全国第六,帮扶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根基。

  筑牢基建民生根基

  “以前雨天踩泥坑,现在路灯亮堂堂。”这是胶州市里岔镇胡家村村民对村庄面貌蝶变的形象描述。

  2024年,胶州市依托“祓满里岔”省级衔接推进区建设,投入2300余万元衔接资金,推动里岔镇乡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为14个村庄铺设沥青约15万平方米,原本泥泞不堪、坑洼不平的道路变得平坦整洁,村容村貌得到美化,村民出行安全得到保障;新建排水沟5300余米,有效解决了雨季排水不畅的问题,改善了村庄的生活环境。同时,实施弱电入地工程,让村庄上空的“蜘蛛网”消失不见,提升了村庄的整体美观度;安装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夜间出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村民的心。

  乡村振兴,就是要实现农村居民物质、环境、精神等各方面“获得感”的提升。青岛坚持全面规划、统筹推进,“面子”“里子”一起抓。累计投入6.5亿元,实施335个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让乡村的硬件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过渡期以来,我们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形成了‘帮扶产业带动、脱贫群众参与、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帮扶产业发展格局,以特色产业链带动致富链,让每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让每个项目都成为增收的新引擎,产业发展有奔头,农民增收尝甜头,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拓展。”市农业农村局帮扶处负责人魏明说。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