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8月8日电 题:山东:让金融“活水”更好流向小微企业
新华社记者贾云鹏
走进位于山东东营的广饶县长冠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再生橡胶生产线高速运转,废旧轮胎经过破碎、脱硫等工序后,变身为一块块崭新的橡胶。
“几个月前,我们为设备升级和扩产所需资金发愁时,政府和银行工作人员主动上门,用一笔1000万元的科技信用贷,解了燃眉之急。”长冠公司副总经理庞国伟说,在这笔资金支持下,公司产能提升40%,也有了拿下更多订单的底气。
长冠公司是山东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受益者。作为一家小微企业,长冠公司有技术、有智能化生产方案,却因“轻资产、缺抵押”一度陷入融资困境。当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迅速启动“联合会诊”,金融监管和发改部门牵头,组织银行等相关单位,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共商破解之道。
“之前因为信息不对称不敢放贷,通过多部门共商,我们对企业的技术优势、项目前景有了全新认识。”邮储银行东营市分行行长邵雷说,邮储银行打破传统抵押模式,仅用10个工作日就为企业发放了1000万元信用贷款。
2024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工作机制在山东落地后,山东对有融资需求但暂不符合办贷条件的小微企业实行多部门“联合会诊”,通过联合会商辅导,协同解决企业融资中的问题。
山东金融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针对“联合会诊”发现的小微企业缺乏抵质押物、申请要素不全等问题,山东“一企一策”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让金融“活水”更好流向小微企业。目前全省已开展“联合会诊”1300余次,推动解决4400余家企业的融资难题。
以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抵质押物为例,记者采访了解到,山东多地通过“数据增信”“科技增信”“担保增信”等措施,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新通道。
在山东寿光,王玉丽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周边多个村庄的蔬菜收购,因蔬菜收购季节性较强,有时下游客户不能及时付款,合作社时常需要资金周转。当地工作专班对合作社情况审核研判后,指导寿光农商银行利用蔬菜产销服务平台交易数据,为合作社发放了300万元、额度可循环使用的合作社经营贷款。
山东还开展“线上+线下”立体式走访,线上鼓励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发布需求,线下推动社区网格员、金融辅导队、银行工作人员深入园区、社区、乡村,全面摸排、响应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山东金融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已走访辖区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524.5万户,银行机构通过协调机制累计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17万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