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山东临沂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提到,进入发展新阶段,临沂将把“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区域副中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引领。
临沂为何要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区域副中心,又将如何建设?
将临沂建成省区域副中心是国家和省战略部署。2023年,国务院批复《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确定济南、青岛为全省双核,临沂、烟台为省区域副中心。济南发展省会经济,青岛领航胶东半岛,烟台打造开放高地,临沂链接长三角、驱动鲁南。临沂是千万人口地域大市,经济体量居全省第5,理应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建设省区域副中心,就是落实省委“走在前、挑大梁”的具体体现。此外,临沂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谋划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市的远景目标,并细化为“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的阶段性目标,这次提出建设省区域副中心,也是对既定蓝图的深化拓展,与以往目标一脉相承。
如何将临沂建设为名副其实的省区域副中心?此次会议上,临沂亮出了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实力强劲的省区域副中心,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金融存贷款余额等主要指标,总量稳居全省前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力挺进GDP万亿元城市。
同时,要建设活力迸发的省区域副中心,标志性产业链聚链成势,创新创业创造磁场强劲,体制机制灵便顺畅,“欢迎光临·沂事无忧”叫响全国,从民营经济大市加快迈向民营经济强市。要建设开放包容的省区域副中心,枢纽地位更加彰显、海陆空铁联动高效,内外贸一体化融通发展、商城国际化带动“人、城、制度”全面国际化,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世界物流之都。要建设人文底蕴厚重的省区域副中心,沂蒙精神、琅琊文化地标更加凸显,书法文化、兵学文化、孝悌文化等浸润城市,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加快建成文化强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具“书卷气”。要建设宜居宜业的省区域副中心,大生态、大水面、大绿化、大廊道的格局更加彰显,城市运行、智慧管理、配套服务等功能更加完备,加快建成重要旅游目的地、区域消费中心,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人民城市形象更加鲜明。
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区域副中心,临沂有条件、有基础、更有底气,有“七大优势”:区位优势能够更好融入长三角,临沂毗邻长三角,有70万人长期在此经商务工,两地产业、人文、商贸往来密切,可以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资源转入;城市底蕴能够吸引企业、资本、人力等要素集聚,临沂历史文化厚重、山水生态良好、城市现代时尚,沂蒙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开放包容,是投资兴业、旅游消费、居住生活的优选城市;千万人口能够带来多重红利,既能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又蕴含巨大的消费潜力;商贸物流能够形成联动效应,现在临沂是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未来可成为消费中心、制造业中心、大数据中心;民营经济能够迸发更强活力,临沂有齐全完备的产业门类、家底厚实的产业基础、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只要抓住机遇、持续发力,就一定能孕育更多聚链成群的标志性产业、顶天立地的领军企业;丰富资源能够厚植产业根基,矿产资源量大质优,105种工业品产量、产值全国前三,9种“土特产”产量全国第一,资源优势就是未来的产业优势;城乡融合能够释放增长潜力,全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乡村振兴蓬勃发展,这些能够拉动巨大投资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