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18日、20日,孙燕姿《就在日落以后》巡回演唱会在青岛高新区市民健身中心开唱,吸引近9万观众到现场观演。
荧光汇成星海,随乐声起伏;万人齐声呐喊,如潮汐般拍岸……8月9日晚,青岛体育中心国信体育场,2025林忆莲《回响Resonance》演唱会青岛站开唱,现场观众跟随节奏,挥舞荧光棒,齐声高歌。
很多70后、80后的歌迷特意从外地赶来,只为在熟悉的旋律中重温青春。“听着这些歌,感觉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很多回忆涌上心头。跟喜欢多年的歌手一起唱歌,圆了多年的夙愿。”南京歌迷许欣说,她和朋友来青岛看演唱会,之后在青岛再多玩一天,逛逛青岛的知名景点。
这是青岛市今年举办的第15场明星演唱会。此前举办的毛不易、华晨宇、周深、孙燕姿等演唱会,累计吸引观众超4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七成左右。而且,绝大部分演出场次门票开售即售罄,充分体现出演唱会对市民和游客的吸引力和集聚效应。
5月份,青岛市首个体育场四面台演唱会——华晨宇火星演唱会登陆青岛市民健身中心,吸引观众4万人次,有力带动了青岛“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增长。
可以说,一场演唱会所辐射的领域之广、带动的持续性效应之强,不仅为青岛城市文旅发展注入了崭新动能,同时也成为推动城市消费升级的强大引擎。
当“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常态,演唱会已从单纯的文娱活动升级为城市文旅融合的新引擎。在这种全国性的“盛大狂欢”中,青岛抢抓机遇,探寻演唱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道,力争让流量变“留量”,让上座率变成消费力。
演唱会经济的魅力远不止于舞台,更多在于其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和区域辐射能力。据统计,每投入1元购买门票,就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演唱会因此被喻为“行走的GDP”。
为实现音乐与城市的双向奔赴,青岛正推动演唱会经济从单一的演出产业向“演出+”的全域融合新业态演进。在产业融合方面,青岛注重“以演促旅、以旅兴商”,推出“跟着演出去旅行”文旅品牌,深化演艺与文旅、商业的互动。
空间联动上,青岛构建“多点开花、全域联动”的演出经济布局,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演出矩阵。
积极打造服务矩阵,青岛为歌迷朋友提供更加多元周到的文旅体验。周深演唱会首开“歌迷”铁路专列,孙燕姿演唱会观众凭门票可在一些酒店和景区享受折扣优惠,青岛文旅部门联合滴滴出行推出“跟着演出去旅行”专属福利券包,方便歌迷观众出行。
业内人士认为,青岛想依托演唱会为文旅产业注入动能,除了加大力度开发“演唱会+旅游”的套餐产品,还可通过“演唱会+科技”,运用VR、AR等技术,创新打造沉浸式观演体验;尝试推出“演唱会+文创”,开发具有青岛特色的音乐衍生品增加附加值,从而延长演唱会经济的产业链条,提升城市文旅产品的供给质量和多样性。
今年,国内演唱会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城市消费带动效应明显。举办大型演唱会已成为各地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客流的重要抓手。纵观当前国内演唱会经济,西安、厦门、青岛、郑州等城市依托自身资源和特色文化增长快速,属于市场的重要潜力股。
潜力股如何“突围”?青岛正着力构建“内容为王、品牌引领、长效运营”的发展机制,推动短期流量沉淀为城市长期品牌价值。
其中,在城市品牌塑造方面,青岛注重将演唱会元素融入城市形象宣传。通过“跟着演出去旅行”等主题营销,将青岛的独特山海景观与音乐文化绑定,打造“音乐之岛、魅力青岛”的城市品牌标签。
目前,青岛正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产业链配套,加快制定演出奖励扶持政策,以争取更多演出项目落地青岛。青岛文旅部门计划实施“留客计划”,并加强智慧文旅平台建设,通过大数据分析观众画像和消费行为,为后续演出策划和城市营销提供精准决策支持,推动演唱会经济从“事件驱动”向“常态化、品质化”发展,让青岛真正成为具有持续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演艺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