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枣庄市薛城区常庄街道洛房村卫生室的院子里已经飘起艾草的清香。68岁的张大爷扶着腰走进诊室时,村医袁志球正将新采的薄荷摊在竹匾里。
“袁大夫,昨晚我这腰又不听话了,你给扎几针!”张大爷熟门熟路地躺上诊疗床,看着墙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价目表里的针灸项目,由衷感叹:“还是咱村卫生室实在,这技术不比大医院差,花钱少,还方便。”这样的场景,如今每天都在洛房村卫生室上演。
薛城区开展了村卫生室三年提升行动,2025年由常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牵头为洛房村卫生室制定改造方案,诊室面积扩建到150平方米,并划分出中医诊疗区、中药房、理疗室,药柜里整齐码放着249味中药,艾灸盒、推拿床、智能煎药机、中药粉碎机、康复理疗仪等设备一应俱全。
这场硬件升级,精准回应了村民长久以来的期盼。过去村民常念叨“村里看不了腰腿疼、治不好小儿咳”的烦恼,如今在家门口的卫生室就能得到专业、有效地解决。
硬件是基础,过硬的技术才是服务的核心。“以前村民来问诊,我常因技术不精犯难。”袁志球坦言,村卫生室提升行动启动后,村医的“充电”之路也同步开启了。
每周三上午,常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骨干何丽娜都会准时出现在洛房村卫生室。这是镇卫生院一对一帮扶机制的固定环节,每月派驻中医医生坐诊4次,手把手“传帮带”,把临床经验带到基层。除了“师傅上门”,区卫健局还组织了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全区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累计让1000名村医掌握了多项中医实用技术,基层中医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如今,洛房村卫生室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量比两年前增长了2倍,每月接诊中医患者超120人次。在薛城区,像洛房村这样完成标准化升级、具备规范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村卫生室已有180个,中医技术服务覆盖率达100%。 (孔维慧 刘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