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根用于电炉炼钢的国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在一家炼钢企业顺利试用,作为关键部件原材料的碳材料——接头焦,首次实现国产代替,打破了我国在接头焦产品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这项成果研发来自位于山东省临邑县的恒源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源碳材)。“我们的产品主要是针状焦,接头焦是它的一个用途上的细分产品,但是标准更高。”恒源碳材碳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刘维国说,经过严格的多批次质量检测与对比测试,其核心性能参数不仅达到了国际高端优质针状焦标准,而且灰分、挥发分等部分指标,已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标准。
碳材料是化工产业较为前沿的一个细分领域,近年来,作为德州传统优势产业的高端化工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
“链上223家企业去年实现营收845亿元,生产的基础化工、精细化工近千种化学产品,为国内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支撑。二甲基甲酰胺等5项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山梨酸钾、聚偏氟乙烯等20项产品领跑全国。”德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赵成表示。面对化工行业的周期性下行,德州企业给出的答案是,瞄准高端化工产品,尤其是化工新材料,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以科技创新打造新的护城河”。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一种锂电池隔膜新材料,相比传统材料,它具有更耐腐蚀、更耐高温的优势。目前已经完成中试,预计年底投产。”同样位于临邑县的山东德宜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公司总经理徐德华手拿一份原材料介绍,这些新产品不断研发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客户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知名企业。他们依托北京清华工业研究院,并与山东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氟材料生产工艺难题,用于锂电池隔膜的聚偏氟乙烯产能挤进全国前五位。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德州目前规模最大的化工龙头企业。“我们坚持精强主业,不断优化发展结构。最近5年研发投入超过50亿元、项目投资260亿元,实施了一系列转型升级、延链扩群项目,巩固了洁净煤气化、合成气深加工、羰基合成等产业平台,丰富了有机胺、多元醇、聚酰胺、碳酸酯等产业链条,实现了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融合发展,形成‘一体多线、融链成群’的协同联产体系。”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高景宏说,面对煤化工高耗能痛点,企业以技术攻坚、优化创新重塑生产基因,每年都立项实施几十项在线优化创新和节能改造项目,通过重点技改和在线优化系统,每年降本增效超过3亿元,最近5年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42%,竞争力不断攀升。
传统产业,经科技赋能后同样能孕育新质生产力。这要求传统产业积极拥抱新技术,深挖产业升级潜力。华鲁恒升、恒源碳材、德宜新材、联化科技等代表性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德州培育的化工新材料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
目前,德州化工产业拥有1个国家级、20个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个国家级小巨人,68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个山东省瞪羚企业。庞大的产业集群,为化工产业延链、补链提供了可能。
德州市绘制全市高端化工产业一体化发展图谱,成立高端化工产业创新应用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推动化工产业集群“老树发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