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室内灯光渐暗,小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鸡毛信》,稚嫩的脸庞被红色光影点亮;不远处的舞蹈室,银发学员随着音乐翩然起舞。在济南市天桥区南村街道西区社区文化书院的日常“喧嚣”里,既有千年文脉亦可见百姓喜乐。如今,这样的场景在全市近百个城乡文化书院中处处可见,文化书院已成为城市最鲜活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地标。
文化养老为银龄幸福“加码”。
空间重构
从功能叠加到情感联结
泉城文化书院的崛起始于一场静悄悄的空间革命。
天桥区南村街道西区社区将原本功能单一的场地进行创造性重构,划分图书室、舞蹈室等10余个功能区,使服务场地利用率提升40%,构建起“一处建设、多方使用”的共享阵地。在“西望里”文化书院,空间不仅是物理容器,更是情感联结的枢纽——暑期公益课堂通过线上“课程接龙”报名,为双职工家庭解决“带娃难”问题,写作、科普讲座、红色电影展播等课程累计服务550人次,让空间真正服务于人。
空间的蝶变在市中区杆石桥街道呈现出更系统的格局。街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星火微书吧为总枢纽,8个社区实践站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题空间,联动齐泉博物馆、山东书城等N个特色场所,形成“1+8+N”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当售楼处样板间变身“fan社群”公益平台,当老旧厂房蜕变为579百工集文创空间,济南用实践证明:书院早已超越传统讲学场所的范畴,成为集文化传承、便民服务、邻里互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综合体。
品牌力量
一院一品的文化IP创新
走进天桥区宝华街街道康成花园社区文化书院,一个别致的火车造型LOGO映入眼帘。“我们设计了‘康成号·幸福里’文化书院品牌,通过多元符号构建文化与情感的共鸣。”社区党委书记韦双双介绍。这一品牌绝非简单的标识——依托该IP,社区整合了15处功能空间,联动30余家共建单位,培育19支文艺团队,注册志愿者260余人,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服务格局。
品牌化运营成为激活书院生命力的关键密钥。
天桥区西望里“奇妙课堂”。
工业记忆活化,天桥区无影山街道翡翠郡社区以重汽工业遗产为依托,创新“活态保护+场景体验”模式,开发工业研学、非遗工坊等课程;书院矩阵构建,杆石桥街道在“文华书院”母品牌下,孵化新市区“新韵书院”、自由大街“瑞福书院”等子品牌,形成品牌矩阵;文化体系创新,济阳区荷畔社区构建“1+3+5+N”文化体系,通过“书记领办、社工专办、组织督办”机制,让文化品牌建设有章可循……
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IP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持久吸引力。
全民学习
铺展全龄教育幸福新图景
在长清区文昌街道黄河社区书院,74岁的退休教师张立华正带领学员排练吕剧《姊妹易嫁》,水袖轻扬间传承着齐鲁古韵;而在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的“乐龄学堂”,剪纸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老人将《鹊华秋色图》化作红纸上的镂空艺术……为破解“老有所学”难题,全市通过“老年教育联盟”整合资源,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技能共同丰盈晚年时光。
高新区舜华路街道的“创客书院”掀起青年追捧热潮。3D打印工作坊里,年轻创业者用数字技术复刻李清照纪念馆微缩模型;汉服社成员在AR技术辅助下体验“沉浸式宋词吟诵”;济阳区澄波社区书院推出“青年乡村振兴研习营”,组织大学生设计稻田观光路线,让纸上学问落地为振兴方案。
平阴县榆山街道书院开设“小小中医师”体验课,孩子们在百草园辨识药材,亲手制作驱蚊香囊;莱芜区凤城街道的“红色书院”则通过儿童话剧排演《莱芜战役》片段,让历史教育具象化。南部山区柳埠街道的书院将课堂搬进千年古村落,孩子们用拓印技艺留存碑刻记忆,在青石小巷中读懂“活着的济南史诗”。
乘着社区文化书院建设的东风,耄耋学员可以在家门口每周准时参加声乐课,用行动诠释“活到老学到老”;中年超市老板在科普大学圆了音乐梦;年轻社工通过“群雁话担当”平台成长为“全科社工”;孩子们则在“趣时光”课堂里探索科学奥秘——这是济南文化书院最动人的风景。
文化传承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路
在莱芜区凤城街道吴花园社区,2025年暑期吴伯箫大讲堂正式开课。孩子们跟随社区工作人员参观社区印象展馆,在文化的浸润中理解脚下的土地;在槐荫区吴家堡街道的稻田书院里,学子走进自然大课堂、踩着松软的泥土,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观察稻穗,农耕文明的智慧在田间地头生动传递。
“文化+阵地”,云端赋能场景融合创新。
济南文化书院的深层魅力,在于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各区县正在打造精品文旅路线,将齐泉博物馆、山东建团遗址等连点成线,组织百余场实地探访活动,让历史场景再现;市中区春元里社区以“里分”文化串联资源,打造“春聚里”“春忆里”等五大功能区,让历史记忆融入当代生活,让社区记忆重构;起步区崔寨清宁书院保护利用项目即将启动,将建设讲堂、文化体验馆、民俗博物馆等,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地标……当小学生在闵子书院遗址前聆听孝悌故事、白领在泉城书房参加心理沙龙、两岸同胞在文化交流中寻到同源之根,传统与现代达成了最美的和解。晚风轻抚护城河畔的柳枝,文化书院明亮的灯火次第点亮。窗内,老人笔锋饱蘸墨香勾勒未竟的山水,青年指尖流淌的琴音与诵读声交织成韵,孩童手捧新得的黏土诗画雀跃分享……平凡却充满生命力的市井图景,是济南以文化书院为桥梁,将文化积淀从“云端”融入“泥土”,从“殿堂”送入“心田”的生动写照。文明如泉,静水深流,无声浸润着城市的灵魂,也滋养着每一个寻常日子里温暖向上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