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青岛市崂山区以工业互联网为关键驱动力,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平台数量占全市一半、25家省级以上平台集聚”的亮眼成绩,在产业升级的赛道上跑出“崂山速度”,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政策先行 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
崂山区的工业互联网崛起,始于政策的精准布局。
早在产业风口形成之初,崂山区便出台《崂山区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区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崂山区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等系列文件,构建起“顶层设计-平台建设-企业转型-生态培育”的全链条政策体系。
在政策红利的催化下,2023年底开园的崂山区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产业园成为重要载体。这座占地3603亩的产业高地,以“1346”发展思路锚定方向——以“国际领先的数智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为目标,聚焦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等四大领域,实施龙头引领、“智改数转”等六大工程。按照规划,到2026年园区产业规模将突破470亿元,成为青岛“工业上楼”集约发展的示范窗口。
政策的温度更体现在对企业的精准赋能上。在市级政策基础上,崂山区加码支持平台建设、企业上云、数字化改造等核心环节,同步推出先进制造业、企业“倍增发展”等专项政策,形成“普惠+专项”的政策组合拳,让企业在转型路上“轻装上阵”。
双轮驱动 让产业生态多领域开花
创新基因的深度植入,是崂山区工业互联网领跑的核心密码。
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山东分院(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山东分中心)落地崂山,构建起“3+4”服务体系——3个政府支撑平台(数字经济监测、产业链监测、安全监测)与4个企业赋能平台(测试诊断、数字化转型等),为区域产业装上"智慧大脑"。
本土龙头平台的崛起更具示范意义。海尔卡奥斯COSMOPlat作为全球首个大规模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品牌价值突破1027.77亿元,连续七年位居国家级“双跨”平台首位,更主导制定了首个工业互联网系统功能架构国际标准,填补国际空白。目前,其已赋能11座世界“灯塔工厂”,孕育15个行业生态,业务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工业互联网走向世界的“名片”。
在政策与龙头的带动下,崂山区已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矩阵。截至目前,该区拥有国家级平台7家、省级平台15家,省级以上平台总量达25家,约占青岛市总量的一半,覆盖从环境治理到冷链物流的广阔赛道。在细分领域,特色平台的创新实践同样亮眼,这些平台不仅解决行业痛点,更串联起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
集群发展 构建更具韧性的发展生态
工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数字底座。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崂山区已建成5G基站3600余处,实现城区、产业聚集区信号连续覆盖,构建起全青岛“算力一张网”。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项目落地崂山,预计三年内实现880G出口带宽,为企业全球化布局提供通信支撑。
信息资源的富集同样关键。崂山区集聚了青岛市一半以上的软件领军企业,2023年49家规上软件企业实现营收98亿元,规模居青岛全市第二。海信网络、聚好看等企业的技术积累,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了从底层技术到应用开发的全面支撑,形成“软件-硬件-服务”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平台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应用场景中。2024年,崂山区18家企业的20个项目入选青岛市5G、人工智能“十佳示范场景”及“工业赋能”项目,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成为青岛唯一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生产”试点示范的企业,6家单位入选省级“工赋百景”项目;崂山区全年发布市级工业赋能场景64项、未来城市场景16项,数量均居市内四区第一。
从政策筑基到生态成形,崂山区的实践勾勒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清晰路径:以政策为纲、以龙头为核、以平台为桥,最终实现产业的全链条升级。这座正在崛起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区”,不仅为青岛打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提供核心支撑,更成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