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新东方小区。刚下班的居民李荣荣熟门熟路地将电动自行车驶入楼前小广场崭新的充电车棚,动作利落地插上了充电器。“用着便宜又方便,抬脚就到,关键不用提心吊胆从楼上‘飞线’,心里更踏实了。”李荣荣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
住在小区6楼的李荣荣,过去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没少犯难:下雨天得把车推进电梯运上楼,晴天就从窗口拉下长长的电线。“不安全,我自己门儿清,也害怕,可真是没辙啊。”提起那些“冒险”充电的日子,她仍心有余悸,“现在这新建的车棚,可算把这块心病给去了!”
随着电动自行车“飞入寻常百姓家”,它的“安家”和“吃饭”问题——停放难、充电难,日益成为困扰居民生活、威胁社区安全的突出“痛点”。
垦利中心城区94个住宅小区,承载着近13万居民的生活,实名登记的电动自行车就有2.1万辆,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聚焦居民充电的“刚需”和安全“短板”,今年以来,东营市垦利区全力推进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不仅有效疏通了充电“堵点”,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像新东方小区这样的充电车棚,地处垦利城区的垦利街道一口气规划了275处,总投资620万元,配备了501组集中充电“桩群”,每组都能同时为10辆电动自行车“喂饱电”。“选址可是门学问,”垦利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鹏飞介绍,“街道前期仔细考量了车辆密度、场地条件、便民程度这些关键因素,审慎选定了新东方等5个小区打头阵。边干边摸索,边听意见边改进,确保这件民生实事真正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据了解,面对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充电这道“考题”,垦利区坚持“疏堵结合、齐抓共管”,创新运用“四张清单”工作法,对辖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充电设施“家底”、电梯情况等关键数据进行了一次“地毯式”大摸排,为全面推进充电设施建设、护航居民绿色安全出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前刷手机看到电动自行车充电起火的事故,心里就直打鼓。现在好了,有了这车棚,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新东方小区居民张金霞一边熟练地用手机扫码启动充电,一边高兴地说,“操作特简单,手机一扫或者插卡就行,关键是电费还亲民,我这小车充满一次,才花6毛钱。”
自7月25日垦利街道首批25处充电车棚“上岗”以来,居民们的点赞就没停过。“安全、便利、性价比高,是我们建车棚的‘金标准’,同时,坚决避免挤占小区宝贵的公共车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垦利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建介绍,截至目前,垦利城区已安装112处充电车棚,布设充电桩211组,提供充电端口超过2500个。
为了给安全加上“智能锁”,垦利区则引入了“聪明”的充电设施,自动断电、功率监测、故障报警、充满提醒、远程监控等安全功能一应俱全;支付方式也灵活多样,扫码、刷卡、App等,居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贴心的是,居民还能享受0.58元/度的优惠电价,安全、便利、实惠,三重“礼包”稳稳送到居民手中。
建设充电车棚,最难啃的“骨头”之一就是钱从哪来。垦利区创新思路,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巧妙撬动社会资本多元参与。针对不同小区的“家底”,分类施策:公共收益充足的小区,鼓励业委会“挑大梁”全额投入;公共收益“羞涩”的,由业委会和街道“搭伙”按比例分担;对无公共收益的“困难户”,街道则果断“兜底”。多方合力,只为让便民设施稳稳落地。
蓝图已绘就,垦利区正快马加鞭推进剩余高层小区的充电设施建设,目标直指2025年底实现“全域覆盖”。“群众的‘关键小事’,就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垦利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圣田表示,全区将持续聚焦民之所盼,加大投入,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不断为居民幸福“加码”,为城市发展“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