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守底线、补短板、扬优势,乡村振兴立法取得新成绩,监督工作质效得到新提升,代表主体作用得到新加强、专题调查研究取得新成果,展示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劲力量。
聚力重点调研,以代表之能回应民生之切
济宁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污水治理,开展跟踪监督,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提升情况开展了调研,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管起来、用得好、见实效”,推动形成“人人彬彬有礼、处处干干净净、户户和和美美”的济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品牌。
结合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督察、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N”治理模式、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等情况进行调研摸底,督促全市5967个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治理率100%。对全市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提出疏堵结合促进农牧产业良性发展等意见建议。高度关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持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聚焦重点产业,以优质服务尽显履职担当
济宁市工业经济倍增计划把食品产业纳入“232”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头号工程”,加快推进现代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将助推现代食品产业发展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
农业现代化如何提升?代表提建议,领导来督办。
今年以来,济宁市人大农委联合市现代食品产业工作专班人员组成调研组相继深入各县区食品企业,听取汇报、深入交流、征求意见,全面了解济宁市现代食品产业工作推进情况,对今后工作提出“坚持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突出输造并举,为发展助力、为社会尽责、为民生服务”等要求,并督促相关部门“接单”落实,为食品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守正创新,以责任担当激发内生动力
检验“三农”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济宁市人大常委会把推动当地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把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济宁经验”纳入年度重点监督工作计划,综合运用法定监督方式开展全方位监督,支持引导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智力优势、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履职重心融入到乡村振兴主战场。
济宁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选取1-2个乡村产业振兴相关题目,对加快农业“新六产”、加强和规范土地流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品牌农业等工作开展视察调研,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落实落地。
乡村振兴重在振兴、贵在坚持。下一步,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将更好支持、服务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让各级涉农领域人大代表真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参与者、实践者、监督者、推动者,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多人大贡献。(张彦彦 贾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