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老师,诲人不倦。育我成长,如父似母……”9月8日上午,济宁2025年秋季敬师礼活动在济宁孔子学校举行,2000余名中小学生将对恩师的感激融入誓词。在对先师孔子和恩师分别行完庄重的“三拜揖礼”后,学生们向老师敬献鲜花、贺卡,传递最真挚的敬意,老师们执笔回礼,把对成长的深切期许融入笔端。
“当我双手合拢高揖过额、再深深躬身拜下,一字一句说出‘铭记师恩’这四个字时,才突然读懂了老师们多年来的良苦用心。”谈及参加这次敬师礼的感受,孔子学校五年级17班张熠桐坦言,活动浓浓的仪式感不仅瞬间加深了自己对老师的理解,“尊师重教”的理念也在心底具象化了。
从创新诠释古礼内涵,将传统“拜师礼”升级为契合时代的“敬师礼”,唤醒孩子们心底沉睡的礼仪意识;到教师节前夕组织近千所学校同步开展秋季“敬师礼”活动,拉紧师生之间的情结;再到把精心编排的敬师礼搬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国际舞台,在中外友人面前彰显“万世师表”的熠熠荣光、传递国人的文化自信……在“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的沃土上,走进校园的“敬师礼”已逐渐丰富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载体,生动展现着对师道尊严的深切礼敬与世代传承。而这,仅仅是济宁以礼、乐、艺、诵、武、游等“新六艺”为抓手,推动孔子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生动缩影。
作为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大市,推动孔子文化进校园,既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更是守护中华文脉根脉、深化文化“两创”实践的题中之义。对此,济宁市高度重视、统筹谋划,高标准制定并印发《孔子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在积极构建起“政府主导、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文化育人共同体基础上,持续通过课程融合、活动创新、环境浸润、家校社协同等多元路径,逐步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发展格局。
在以“岐黄传承”为文化特色的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任祥校区,4年级语文课文《扁鹊治病》被编成课本剧演出来,中医防微杜渐和治未病的理念跃然眼前;懂了疾病预防和治未病很重要,体育老师就把八段锦教给孩子们,每天早上大课间跳一跳,既保证了运动量又可以养生健体;学了中药知识却记不住药效,就在端午节办起“我们的节日——手作香囊”活动,妈妈经常失眠加点薰衣草安神,弟弟偶有胀气添点陈皮健脾,“爱心香囊”一下变身成了“记忆锦囊”……原本生涩难懂的中医药文化,被老师们巧妙转化为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与日常课程科学融合后,变成了学生们易于吸收的文化滋养,有效促进了孩子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5月的万仞宫墙下,山东省第十二届“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暨“国学小名士”研读经典济宁站活动现场,来自山东16市的“国学小名士”们,上演着一场精彩的“国”字飞花令对决。在济宁,这样的经典诵读活动,已经持续了14年。全市中小学常态化开展“日诵一句《论语》”活动,通过制作《论语》电子日历、推出领诵视频等形式,营造了“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浓厚氛围。
近日,汶上县第一实验中学的九百余名师生走进尼山圣境,亲身体验手抄《论语》、“韦编三绝”、“活字印刷”等项目,沉浸式感受儒家文化,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当孩子们亲手触摸到竹简时,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可感的生命记忆。”该校一名德育老师说。近年来,济宁市推出“跟着孔子去研学”十大精品线路,打造明故城、尼山夜游、蓼河夜游等十大新场景,让历史文化资源可感、可触、可体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济宁市发挥古典乐教、诗舞育人作用,建立了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形成了“班班有节目、校校有活动、人人能展示”的良好局面。曲阜奎文学校创新打造的“诗言志、礼达仁、乐咏言、舞尽意”的“诗礼乐舞”融合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赏、创、演、研”多维度体验中提升综合素养。
“我们正积极着手推动‘孔子文化与跨学科融合’课程开发,比如‘传统文化+科技’‘传统文化+红色教育’等融合方向,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同时,我们还计划将各县市区、各学校的优质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整理、集中统合,纳入‘济宁孔子文化教育资源库’,让优质课程、特色活动和精品研学路线实现高效共享与广泛推广。”济宁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济宁将继续以文化“两创”为根本指引,推动孔子文化进校园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精神沃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