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拂过黄海之滨的海阳南部海域,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场上,一排排“大风车”在碧波之上悠然旋舞,它们从大自然中汲取能量,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陆岸……
2021年9月12日,山东省第一度海上风电在这里发出。如今,投产即将满4周年,黄海之滨的这颗“新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累计发电31.7亿千瓦时,年可有效替代标煤24.63万吨,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4万余吨,年可满足30万家庭一年用电量。
向深蓝,揽海风。海上风电产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拼图”,更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依托海上风场的自然条件优势,烟台市大力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将强劲的海风转化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御风而动,烟台还不断向“新”拓路。百米高的风机列阵海上,直径近30米的鱼类养殖网箱散落海上……位于莱州市土山镇北部芙蓉岛西侧的广阔海域,一场产业交叉融合实践正在收获答案——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与304兆瓦海上风电矩阵组成的我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自2022年底全容量投产至今,已累计发电22.22亿千瓦时,每年节约标煤约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0万吨,养殖业年收入近亿元……
“该项目的海上风电系统安装38台8兆瓦风电机组,同时在风电场布置网箱养殖区、人工鱼礁养殖区和筏式养殖区,分布在西北侧、西南侧以及风机行间。风机基础形成小型岛礁,沿基础外围50米海域安全距离内在水面下又布设了人工鱼礁。另外,风机南北两侧各预留200米检修通道,一方面有利于风机检修,另一方面预留的水域能够更好地保护海底电缆。”中广核山东烟台海上新能源项目基地公司副总经理闫文吉介绍。
风电机组在海中矗立,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在岸边同步崛起。目光转向蓬莱港周边,众多风电装备制造“巨头”已在此落地生根,一条集研发检测、装备制造、施工运维等上中下游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正加速成型。
“这是我们为26兆瓦主机配套的叶片,转一圈就能发30度电。叶片经过650万次的疲劳测试之后,再到海上进行实地测试。”近日,在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叶片检测试验台上,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国指着一根长153米的海上风机叶片向记者介绍。从4兆瓦到8兆瓦、10兆瓦、20兆瓦,再到如今的26兆瓦,海上风机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加;同时,叶片也从40米到60米、90米、126米,再到全球最长的153米。近年来,随着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近海风场资源日益紧张,为了实现海上风能利用最大化,单机容量持续增加,并一路向深远海挺进,这些都呼唤更“大块头”的风机。
从碧波上的风电场,到陆地上的全产业链条,在烟台,风力发电项目与蓬勃发展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共同勾勒出一条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崛起轨迹。
捕风,追光,逐浪……眼下,烟台正在更多领域探索海洋与新能源耦合的可能性。其中,在海上光伏领域,正在科学推进烟台市获批的1235万千瓦海上光伏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全国首个大规模近海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中广核烟台招远HG30海上光伏项目建成投产。2024年,华电莱州大型盐碱滩涂光储一体化项目、中广核莱州土山600兆瓦盐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莱州诚源200兆瓦盐光互补项目等六个集中式光伏项目建成并网;华电新能源大基地一期首批30万千瓦正式并网,助力山东省新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大关。